-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近年来,云南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云南省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特别是在新形势下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深度贫困问题日愈凸显。2009年末,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785元以下的深度贫困人口有153.4万人,占全省540万贫困人口的28.4%,占全省160.2万深度贫困人口的95.8%,涉及16个州(市)105个县(市、区)的1025个乡(镇)、5204个建制村、1.37万个自然村,其中有22.16万人基本丧失生存条件,有4922个自然村不通公路,有2418个自然村的7.51万户农户不通电,有32.87万户农户住房困难。
针对云南省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群体面临的发展困境,中央领导曾做出重要批示。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重要批示精神,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打一场解决深度贫困问题扶贫攻坚战,成立了由省委副书记李纪恒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于近日下发了《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进程的决定》(云发〔2010〕6号),计划实施六项工程,切实加快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进程。
第一,实施安居温饱工程。改善深度贫困群体居住条件,切实解决32.87万户农户住房困难,实施22.16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对贫困农户种养业良种良法推广、厮舍建设等增收项目进行补助,积极发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效益农业,增加贫困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加大技术、技能培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贯彻好中央和云南省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积极探索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效途径,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第二,实施产业发展工程。充分发挥土地、气候等资源优势,支持贫困地区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调整优化种养业结构,开展粮油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乡村旅游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进程,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加大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力度,逐步形成具有贫困地区特色的主导产业带和产业集群。
第三,实施基础设施工程。搞好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基本口粮田149.41万亩;加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加快开展灌溉沟渠、坝塘、小水窖等“五小水利”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提升贫困地区供水保障能力;解决4922个村组通建制村简易道路;普及农村清洁能源。
第四、实施素质提高工程。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改革保障机制,改扩建寄宿制中小学校舍19.16万平方米;落实好贫困学生减免学费及发放生活补贴工作;力争贫困地区每个乡(镇)建设一所标准化的公办中心幼儿园,每户有一名青壮年劳动力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广泛开展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科技扶贫力度。
第五,实施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支持和引导贫困地区金融机构发展,2年内集中解决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缺失问题;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提升贫困地区流通网络;实施“村村通工程”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提高贫困地区信息服务水平;逐步提高贫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参合率及大病住院补助标准,加快完善贫困地区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立贫困地区文化体育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健全贫困地区社会保障体系。
第六,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实施贫困地区10000个自然村整村推进工程。由云南省扶贫办、省发改委、省民委及贫困地区当地政府组织筹集专项扶贫资金用于入户产业扶贫、村内入户饮水通电、安居工程等与贫困人口温饱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云南省发改委、省扶贫办和州市筹集专项扶贫资金实施22.16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要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结合起来,改善人居环境,逐步提高广大农民文明素质和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