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中新网兰州9月7日电(韩璐)在莫兴邦的工作簿上,记录着舟曲县第一初级中学九年级学生的近百个“心灵问号”。莫兴邦说,帮助灾民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重建心灵家园,是心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8月下旬,甘肃省心理咨询师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甘肃心理援助服务队队长莫兴邦携甘肃省心理援助队一行9人赶往舟曲,在舟曲县城关一小、二小、第一初级中学和第三中学,以及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三眼峪、罗家峪、春场、月圆村等灾民卫生医疗安置点,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心灵修复”工作。
“几乎每一个人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恐惧、恶梦、失眠等心理问题……”站在舟曲县独立中学的讲台上,甘肃心理援助队队员李红梅说,她被深深的触动了。
被分配在舟曲县独立中学的李红梅,负责为初二年级八个班的523名同学做心理疏导工作。通过演讲、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她看到“他们用微笑和行动来回报着我”,李红梅说自己“欣慰了”。
“孩子们的理想有交警、武警、医生、护士、老师、解放军,这些人都是孩子们在灾难期间天天见到的。”当队员贾如和城关二小低年级的孩子进行互动交流,问他们“长大了想做什么”的时侯,她深深感受到“灾难带给孩子们的影响”。
“我问一个小女孩为什么要做医生时,女孩说因为妈妈受伤了,她要治好妈妈,再去治好更多的人。”贾如说,真诚的希望这些孩子们满怀感恩和希望,都能健康快乐地长大。
在舟曲县城春江广场,贾如帮助一位失去女儿的大娘做了“放电影”心理疗法。“见到我们,她就放声大哭”。据贾如介绍,这位大娘的女儿今年高三毕业,发生灾难那天,一家人都去了老家武平乡,只有女儿在家等入学通知书。通知书到了,录取到定西卫校,可他们的女儿却走了。
老大娘不愿接受女儿的死讯,她说自己“还能时时看到女儿在洗衣服”,还在“给我剪脚趾甲”。贾如和他的同事引导大娘把脑海里女儿从小到现在的每一幅画面都像放电影一样一张张翻过去,并在结束的屏幕上写再见。
贾如说,他们让大娘把女儿爱吃的爱穿的都买回来,烧了寄给女儿,“做完这些,大娘说她放心了。”
在沙川坝灾民安置点的帐篷过道里,一对年过七旬的老人让贾如难以忘怀。老头叫王启明,今年77岁,他的老伴今年75岁。灾难来临时,他们正在亲戚家,回来时儿子媳妇孙子都没有了,家也没有了,成了无家可归的人。贾如听到两位老人的遭遇,“在路边哭了很久”。
“两人现在住在灾民安置点。大叔是个特别开明的人,聊了一会,他的心情放松了很多。”临走时,贾如想起老人的帐篷里缺个闹钟,已经回到住处的她又半路折回,“我塞给了老大娘200块钱,让他们买个闹钟,按时吃饭,按时睡觉,保重身体。”临走,大娘对贾如说,不会让她失望,一定会坚强起来。
曾参加过汶川和玉树抗震救灾心理援助工作的莫兴邦说,“灾后心理重建和家园重建工作同等重要”。心理救援能够帮助灾区群众减轻心理压力,克服心理危机,增强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信心、勇气和干劲。
此次舟曲之行,甘肃心理援助队辅导舟曲中小学生4540人次,对军人、援助人员、安置点工作人员、遇难者家属等进行了广泛的心理抚慰,并向一线的救援人员赠送《抢险救灾心理援助手册》。8月31日,第二批甘肃省心理援助服务队整装待发,准备再赴舟曲。莫兴邦说,他们计划为灾区人民开展5至6年的长期心理援助,此外,甘肃省心理咨询师学会还计划联合中华心理咨询师国际协会,派遣心理咨询工作者着力对灾区孤儿开展“一对一”的长期心理援助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