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专家:灾后重建选址没有问题 是科学的

2010年08月21日18:30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山洪泥石流 灾后重建 地质灾害 灾后恢复 地质专家 泥盆系 强降雨 汶川 地质地貌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关于灾后重建选址

记者:我们注意到在“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一些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的安置点、公路等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它们的前期选址是否经过了科学论证,是否做到了安全可靠?

许强:“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灾区各临时集中安置点、过渡集中安置点、永久集中安置点都是由当地政府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队伍,进行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其他相关方面的评估,只有评估结论认为适宜或基本适宜的才作为集中安置点安置受灾群众,灾后恢复重建的选址是经过科学论证的。

纵观整个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工程,无论是基础设施、机关学校,还是城乡住房建设,绝大部分重建场址都是安全的,本次受灾的场址仅是个别的和极少数的,这也表明灾后恢复重建选址是没有问题的,是科学的。

至于“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确实造成个别城乡镇,如绵竹清平乡、汶川映秀镇,遭受部分毁坏,我们认为是有特殊原因的,主要原因如下:

“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影响是爆发“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原因。汶川特大地震后灾区的泥石流爆发特点与震前具有显著的区别,其典型特点是群发性、突发性、规模巨大,所以其造成的损失就异常严重,并且很容易堵断和淤埋河道,形成堰塞湖,产生次生洪涝灾害。

灾害性气候是“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的直接诱发因素。今年天气异常,灾区降雨的主要特点为短时局地强降雨。如清平乡10小时降雨量接近230毫米,是该区历年平均日降雨量的好几倍,这种灾害性气候是“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直接诱发因素。

灾害链效应是造成极大损失的重要原因。暴雨诱发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堵塞、壅高河道形成堰塞坝,由此引发掩埋灾害和洪涝灾害。正是由于这种灾害链效应才造成了清平乡、映秀镇的巨大损失。

地震灾区与强降雨的叠加,几个特殊条件和灾害类型的有机组合,导致了部分灾区形成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应该说这是目前人类很难预知的特大自然灾害。

关于地质灾害治理修复

记者:人们一般认为植被发育比较好的地方地质条件应该比较稳定,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此次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区域却不乏植被发育比较好的地方,能否解释一下原因?

何平:包括地震灾区在内的四川盆地土地肥沃,雨水丰沛,在泥石流堆积体、滑坡堆积体、崩塌堆积体以及比较破碎的斜坡体上均能长出茂盛的植被,但植被下面的岩土体仍然是松散的。地质灾害大发生与地质地貌、岩性及岩石结构、坡度、固体物源、降雨等因素密切相关,与植被是否发育没有必然联系。因此,在局地强降雨及其它地质应力的作用下,仍然容易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四川日报记者胡彦殊 胡敏 华西都市报记者王丹)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四川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