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编纂的《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下称《分析与预测》)一书出版。这也是该课题组完成的第15个社会蓝皮书。本书对2006年中国社会经济形势作出客观回顾与评价,并展望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
《分析与预测》中的“中国西部省份社会与经济发展监测研究”报告,是由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于2004年6月~2005年2月在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内蒙古、新疆、云南、贵州、四川、广西、重庆等11个西部省(市、自治区)组织实施的一项大规模入户问卷调查。研究的抽样方案能够推论的目标人口为所有目前居住在中国西部省份(西藏除外)的家庭实际抽取样本44738户,符合受访条件的样本43858户,完成全部问卷的样本41222户,应答率为94%。
该报告对西部城乡居民的贫困现状进行了描述,概括分析了贫困人口的构成及群体特征,并讨论了与贫困现象伴生的各种社会问题。
报告从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构成和就业状况得出结论,贫困群体的就业活动特征是单一依赖于农业生产,因此可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农民就业的多元化将是缓解农村贫困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近年来为加强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所做的工作已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贫困群体通水、通电,特别是通路情况以及对教育、医疗设施的可及性虽然仍有需改进之处,但相对而言与非贫困群体的差距已经大大缩小。可以预期,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今后的扶贫工作的直接作用可能会逐渐减弱,但它仍可能通过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拉动消费等方式间接地推动扶贫工作。
贫困人口常常表现出教育水平较低、健康较差的特征,提高他们的教育和健康水平是帮助其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由于教育支出和医疗支出的“刚性”特征,近年来教育费用和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对于贫困群体造成了尤其沉重的负担,不仅出现了“越穷越病、越病越穷”的恶性循环,甚至出现了“因教致贫”的社会现象。因此,我们不仅要注重为贫困群体提供可及的基础设施,更要注重为他们提供可及的公共服务,使他们看得起病、上得起学,这样才能为他们提供摆脱贫困的机会。
从调查结果看,当前我国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工作存在覆盖面过窄、保障水平过低、针对性不够等诸多问题,这使得社会保障这张“社会安全网”无法起到底线保障、兜住所有贫困人口的作用。这应该是未来农村和城镇扶贫工作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的贫困群体有固化的趋势,这对于社会稳定和谐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政府及社会应努力为贫困群体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使贫困不至于成为某一个社会群体的固定特征,甚至一代代传递下去。
贫困群体对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社会问题的严重程度更为敏感,这有可能会影响其态度和社会行为,危及社会稳定。因此应加强对贫困群体心理、态度及行为倾向的调查研究,掌握其变动趋势,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预防社会冲突和极端事件的发生。(张曦/中国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