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现场
郭金龙谈“大事”“喜事”“难事”
“不叫讲话,就是发言。”在昨天的会议现场,郭金龙简短的开场白践行了会议新风。
他说,回顾过去5年,成绩令人鼓舞,“过去5年,北京办成了大事,办好了喜事,也克服了难事。”他解释说,“大事”是成功举办了2008年奥运会,首都人民团结一致实现了多年的“奥运梦”;“喜事”是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难事”是战胜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主动调控房地产,实行最严格管理措施,使房价稳中有降,节能减排也走在全国前列。”郭金龙说。
他说,东城区是首都核心区,也是一个老城区,“发展是硬道理,如何可持续发展,我们优势在哪里?我们的发展空间在哪里?我们的制约因素是哪些?作为老城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代表们要共同研究好。”
“生活在这个城市,我感到很自豪。北京人要自信,北京首都要自信,同时要很努力。未来发展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靠全市人民共同努力,认真按照十八大精神去办,把民生问题解决得更好,坚信我们总会有收获,未来一定是光明的。交通这样的难题,是一定会解决的。”郭金龙的这番讲话,赢得在场代表热烈掌声。
区委书记向郭金龙申请“好房源”
在东城区41.8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常住人口约90万人,“一些地方,上个厕所都要排队。”作为首都的核心区,今年是东城区人口疏解的关键一年,十二五期间将向外疏解10万人,如何满足居民们对外迁房源质量、位置的要求,更好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昨天,东城区东城团代表、东城区区委书记杨柳荫发言时现场向参会的市委书记郭金龙要“好房源”。
杨柳荫说,东城处于老旧城的核心,目前区内有10万户、共30万人住在平房四合院中,其中40%是危房,去年的7·21特大暴雨造成局部房屋坍塌,幸运的是,百姓的财产和人身安全未受影响,但四合院人均居住面积不到15平方米,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可达到每平方公里有3至4万人口,为了更好地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名城保护好,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疏解人口已“刻不容缓”。
目前,东城区的人口疏解规划已经执行了两年,以每年疏解1万人口的速度推进,今年内将全面启动建设通州“两站一街”、朝阳豆各庄保障房建设,但“在内城生活了数十年的百姓们对房源的期待很高,希望能近一点,条件好一点。”杨柳荫说,较高的经费支出是目前人口疏解工作面临的较大难题。
此次报告中提出的建立市级投入机制让杨柳荫感到兴奋,他希望,市里能通过市级层面的同城协调,为人口疏解提供更好的房源,通过市区两级贴补,加快疏解速度,加快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的同时,也能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