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东小口村最大的废品回收站内,约200名河南籍外来务工人员租住在这里,形成著名的“河南村”
本站文章谢绝转载,否则法律后果自负!
十年增百万昌平人口增速第一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回龙观、东小口等地区 外来人口超过一半 该区将压缩低端产业生存空间
这几天,昌平区东小口镇的废品回收商李俊杰正筹备着搬家,他在六环外的兴寿镇租到了一块空地,并获准在那里盖三五间房子——东小口村拆迁后,他将把自己的废品回收站搬到那里。
昌平区东小口镇的中滩村、东小口村、芦村三个城中村即将拆迁,李俊杰的废品回收站也在其中。
从海淀到朝阳,再到昌平,废品回收大军向城外撤退,如今,膨胀的昌平南部已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留像李俊杰一样,超过3万的废品回收人员。
根据昌平区统计局近日发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昌平,这个在十年前还到处是农田的地方,正变得越来越挤——10年间,昌平区外来人口增加了4.5倍,占了总人口的半数,医疗、教育、交通资源纷纷吃紧。
人越来越多,昌平怎么办?
数据
●有多挤
南部五镇 占总人口7成
近日,昌平区统计局发布昌平区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截至去年11月1日,昌平区常住人口达166.05万人,跃居全市第四位,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增加了104.57万人,增长了170%,增速名列全市第一。
昌平区统计局介绍,昌平区人口由南向北呈阶梯形分布,南部居住人口高度密集。
东小口、回龙观、北七家、城北、沙河五地区常住人口122.71万人,占全区人口的73.9%。
常住人口增长最快的是东小口、北七家和回龙观,分别增长7.15倍、5.18倍和4.49倍。东小口镇、回龙观镇和城北街道人口密度最高。
此外,十年来,有28.7万市区人口外迁到昌平东小口、回龙观、沙河、北七家居住。
外来人口 占据半壁江山
数据显示,外来人口已占到昌平总人口的“半壁江山”,共有84.71万人,比2000年增加69.41万人,增长4.54倍,占全市外来人口的12%。
其中,在北七家、东小口和回龙观的不少城中村,形成严重的“人口倒挂”现象。外来人口中,河北、河南、山东、黑龙江和安徽省的人最多。
在有着700多家废品回收站的东小口村,有京北最大的废品回收市场,约有3万人在这里从事废品回收工作,这些人九成来自河南信阳,这里被当地人称为“河南村”,44岁的李俊杰就是其中一员。
从孤身一人在北京奋斗,到现在全家五口人都来到北京“扎根”,经过20多年的打拼,他已身家百万。
李俊杰粗略计算,河南村里的老乡至少有200人。除了谈生意,其他时间,他都生活在河南老乡的圈子里。
孩子在固始人开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村里有一个小型的长途车站,每天几辆大轿子车开往河南信阳。“我们老家几乎没有青壮年,90%都来了北京。”李俊杰说。
分析
●为何挤
外来人口务工经商 见证昌平扩张
数据显示,昌平区外来人口中,务工经商的为59.04万人,占了近7成。
此外,学习培训的有7.78万人,随 迁 家 属 有6.17万人。
昌平区相关负责人分析说,务工经商比例近七成,证明了十年来,昌平区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机会吸引了众多外来人口。
李俊杰就是随着昌平的发展“富起来”的一代。他称,在京城打拼的20多年,自己见证了北京城和昌平区摊大饼似扩张的过程。
初到北京,和大多数怀着城市梦的青年一样,李俊杰选择在工地打工,希望凭力气闯出一片天地。
“这个凯莱酒店,我是看着它一层层盖起来的!”李俊杰的桌子上摆着一张报纸。
他说,1988年刚来北京时,三环路周边还是大片的田地。那时,他在一家小公司负责空调管道制作安装,崇文门新侨饭店、长城饭店、国际贸易中心大厦、京广中心……一串串名字让他如数家珍。
几年间,北京郊区建起了高楼大厦,李俊杰也从打工仔变成了老板——转向固始人最擅长的废品回收行业。
三环、四环、五环……他发现,与城里相比,城乡接合部的生意明显好做很多,但生意好做的地方越来越往外发展。
无奈,他也只能开始向郊区转移,如今已经住到了六环附近,并在昌平兴寿镇选中了一块地,准备搬迁,“除非北京真不产生废品了,我们这些人就回老家种地去。”
●影响
租房者多 出行、就医难
大量人口涌入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的租房收入。
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人口增长速度,医疗、教育、交通资源均呈现紧张局面。
天通苑、回龙观、沙河、北七家四镇人口超过百万,但是没有一家面向普通居民的三级医院。
李俊杰还记得,刚到东小口的时候,房东家的大院子里种着西红柿、黄瓜、丝瓜等蔬菜。
房东将西房租给他住,只要50元。如今,房东的大院子“种满了”20多间房屋,一个房间的价格也涨到了260元,即使这样仍然供不应求。
房东和另外两个村民合伙在村外租了一个大院,盖了几百间小屋子,专门租给河南人居住,每年收入超过20万元。
租住的人越来越多,村子也越来越挤。堵车,是东小口地区每个居民的噩梦。
中东路是天通苑通往海淀林翠路的一个重要通道,三公里的路上分布着中滩村、芦村、贺村、东小口村等城中村,总人口超过10万人。
与日俱增的大货车、公交车、私家车、三轮车和行人,挤在这条只有六七米宽的马路上。
2004年,三上三下的立汤路新路正式通车;2007年,地铁5号线开通;2008年,快速公交3号线开通;2011年,北苑路北延部分开通。
每次的新变化,都让李俊杰兴奋几天,他就幻想堵车问题真的要解决了,可是李俊杰发现,东小口地区的拥堵更加严重。
甚至,他发现,地铁也开始“堵车”,刚开通时,天通苑三个地铁站均不限流,现在每天至少要在笼子般的限流栏里绕十多个圈才能进入地铁站。
不管采用什么交通方式,每天早晚高峰时候,没有半小时,根本无法从东小口突围。
10年前,东小口只有三四万人,如今已经达到42万人,十年来增加的基础设施被汹涌的人潮吞没,不堵车才是怪事。
十年未添公立幼儿园
天通苑、回龙观地区私立、民办幼儿园数百个,但是只有3所公立幼儿园,天通苑十年没有添一所公立幼儿园,名牌初中、高中也极为缺乏。
“如果能上公立学校,我儿子肯定能上重点高中!”说起二儿子“小小李”,李俊杰叹了口气。
“小小李”读完小学后,李俊杰想让他回老家读书,但从小生活在北京的“小小李”说什么也不肯回老家。他只好张罗着给孩子找学校。
费尽周折,李俊杰终于找到一所公立学校,但交了两万元赞助费后却被通知名额已满,他只能将孩子送进了老乡办的打工子弟学校。
“小小李”小时候被公认为大院里最聪明的孩子,如今,十五六岁的他头发染成了黄色,耳朵上还戴着耳钉,在出租房中玩电脑游戏。
专家分析
提升从业门槛缓解人口压力
北京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尹志刚:北京市内人口的迁移过程是从核心区向新城区、城市功能拓展区、远郊区县逐步拓展的过程,但流动人口存在无序流入、长期滞留、无口流出的“梗阻”现象,给交通、环境、资源带来了很大压力。
要控制流动人口需要“以业控人”,即控制住行业,控制并提升低端产业的经营和从业门槛。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段成荣:目前,北京的人口增长趋势已由户籍人口增长转变为外来人口的增长。
短期内,北京郊区县人口还会呈现增长趋势。
北京的政策优势、资源优势是外来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因此,淡化北京与周边地区的差别有助于减缓人口增长压力。
官方应对
昌平将压缩低端产业
昌平区十二五规划提出,将把转变经济增长形式作为调控人口的根本途径,采取产业调整、行业准入、市场监管、就业升级等形式,从源头上调节人口总量。
昌平区发改委工作人员表示,昌平区不可能采取任何行政手段“驱赶”外地人,但昌平区将压缩低端产业生存空间。
文/记者蒋桂佳
本版文并摄/记者蒋桂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