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断层
出得去,是否还回得来
大年初一清早,表弟打开电脑,在网上和女友商量拜年日程。十年前,“上网”在这个乡村属于新鲜事。跑到30多公里外的县城,才能找到几家拥有破旧电脑的网吧。
表弟去年从县城的技工学校毕业,进了开发区一家机械厂做数控工人,每月工资约2000元。住在乡下,上班在城里,骑摩托车往返。
技校上学的三年,表弟慢慢接受了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上班两个多月,存下的工资不太多,他向厂里预支了一部分,凑一起,买回台电脑,扯上网线。
表弟说,电脑用来聊天、看电影和打游戏,打发业余时间。“同事哪个没有电脑,没有电脑多空虚”。
村里的地虽还在,会种地的人越来越少。
“开什么玩笑,谁会种?”被问到是否懂得种植技术,表弟觉得很好笑。
家里的犁耙工具早已不知去向,插秧、割稻子、打谷子是“天方夜谭”,想都没想过,根本不会。
表弟认为,即使目前工作干不了,也会再找别的活儿,绝不会再回村里种地———就是想种也种不了,同龄人几乎都不懂这行。
农村问题学者贺雪峰曾认为,农业应成为社会的“蓄水池”和“稳定器”,农民要“出得去,回得来”。
不过从我老家的情况看,农业种植的代际传承,可能要出现断层了。
村里劳动力向城里转移,安耕乐种者,越发稀罕。
一方面,农家子弟通过高考等途径“跳出农门”,毕业后留在城市;另一方面,对于外出打工的青年村民而言,村子逐步不再是他们生活的家园,而只是个栖身之地。
如果城市生活成本提高、就业机会减少、劳动报酬降低,无以维持生活时,他们恐已“回不来”。
表弟说,还有一个改变生活的捷径,就是拆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