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昆明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与资源、环境等的矛盾逐渐凸显,实现城市人口与城市发展相协调愈发重要。
2009年末,我市总人口62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83.1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1%,已进入城镇化发展中级阶段,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期。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是加快推进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关键。
未来10年120万农村人变城市人
2008年1月1日起,云南省开始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取消“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的 “二元制”户籍登记管理模式,实行“一元制”户籍登记管理模式,统称为居民户。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核心是:在城乡建立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模式,打破“农业户”与“非农业户”的“二元制”户籍管理模式,取消“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的等级化,统一登记为“居民户”;以准入条件取代人口控制指标。落户准入条件为,申请人同时具备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生活来源这两个条件,才能迁移落户。同时,改革学生落户办法,凡参加国家统考,被我省普通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含高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录取的,入学时可自愿选择是否办理户籍迁移手续。
按市委、市政府推进和提升全域城镇化的部署,提出昆明市城镇化率2015年达到70%以上、2020年达到80%以上的目标要求,这就意味着未来10年将有近12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昆明市将实施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
昆明将以“同城同权、同城同保”的原则和城乡一元化为目标,有计划地对附着在现有户籍上的城市建设、人口与计划生育、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城乡差别政策进行积极稳妥改革。
外来人口管理服务渐成重点
“十一五”的五年是昆明高速发展的五年,也是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的五年。大量的外来人口一方面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给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等带来了更复杂的问题。
流动人口弥补了我市部分行业劳动力的不足,也弥补了专业技术人才的严重不足,缓解了人力资源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状况,促进了商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方便了市民生活。
同时,流动人口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不利影响。首先,加重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负荷。近年来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造成了城市基础设施负荷过重,使人均城市设施占有量明显降低,给交通、供水、供气、供电等城市基础设施造成较大压力。第二,增加了社会公共资源的负担。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给我市学校、医院和公园等单位和场所造成了较大压力,目前我市在读和需要就读的流动人口子女近15万,学校容量根本无法满足就学需求;而随着流动人口增加,各大医院就医排队现象严重,就医难问题日益突出。第三,加大了城市管理难度。此外,随着流动人口的激增,治安压力也逐年增加。在当前昆明的刑事案件中,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所占比例高达70%以上。
“十一五”期间,昆明运用市场、政策、宣传等多种手段,从宏观上对流动人口进行把握和调控。重点引导外来流动人口向呈贡新城和重点小城镇有序流动。鼓励流动人口向劳动力供不应求的行业流动,而对供过于求的工种采取较高的门槛准入加以疏导和分流。加强与流动人口输入地的联系与沟通,提高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组织程度,降低人口流动的无序性。
目前,在许多县(市)区已经建立纵向与横向相配合的流动人口管理体系,纵向即构建市、县(市)区、街道(乡镇)和社区四级流动人口管理网络,横向即市和县(市)区所辖的公安、司法、工商、计生、民政、教育、房管、卫生、劳动、城管等部门共同参与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进一步明确有关部门的管理权限和责任,建立相应责任制和协调机制,避免管理中出现的交叉与盲点;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能力。将流动人口管理权限下移,建立 “三级网络、两支队伍”的管理新模式。成立区、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三级”管理网络,建立了由公安、房管等部门组成的专业队伍和由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和房产中介机构等组成的社会管理队伍相互配合的两支管理队伍,将“管房”与“管人”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对流动人口的全方位管理;完善管理制度与法规,增强执法效力。完善出租房管理制度、暂住人口IC卡管理制度、流动人口治安管理责任制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制度。覆盖公安、就业、计生、教育、工商、房管、城管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
人口老龄化催热养老产业
截至2009年底,昆明市户籍老年人为803227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15.4%。“高龄化”比例也在不断增加,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有近11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3.16%。预计到2015年,我市老年人将达126万余人。昆明的养老产业前景十分看好。
“银色浪潮”波及效应的迅速扩大,对全市经济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老年人口的增加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结构、财政支出具有重要影响。我市2001年至2010年人口结构变化情况是,0~15岁的人口比重由19.07%下降到18.49%。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由71.15%下降到67.22%,而6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从9.78%上升到14.28%,上升近5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提高,导致我市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劳动年龄人口抚养比将逐步提高。
同时,人口老龄化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方面,老年人口的增加为年轻人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岗位。另一方面,老年人口的增加使其对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需求增大,老年人群正日益成为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而且,由于这一消费群体对产品需求的特殊性及其消费潜能的增长,老龄产业将逐渐形成规模,有利于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十一五”期间,我市建立了多渠道、多元化的老龄事业投入机制,增加对老龄事业的投入。实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的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长期规划,并与年度计划相衔接,确保项目落实和资金投入。同时,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经营”的原则,运用市场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养老设施建设。在城镇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趋势,合理规划社区蓝图,加快社区老年福利设施建设,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多层次、多功能、多项目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
人口与城市统筹协调发展
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其数量、结构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是影响城市发展和城市竞争能力的基础性问题。“十二五”期末,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3.9亿左右,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突破7亿。根据云南省的规划,2020年,全省城镇化将从目前的30%提高到50%左右,城镇人口将达2000万人以上。滇中地区的昆明、楚雄、玉溪将接纳全省城镇人口一半以上,昆明将是主要的接纳地。
今后10多年,昆明人口将继续呈增长之势,2020年达到约800万人的高峰,其中,城市人口将达到550万人以上,大约450万人将集中在滇池盆地。2021年以后,随着全国人口增长停止,昆明人口可望不再正增长。
昆明人口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口形势更加复杂,人口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更加紧密,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更加显著,努力建设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重大。“十二五”期间,昆明将从战略、全局和宏观的高度,运用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判断未来一定时期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的变动趋势,揭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多个相关变量的互动关系及变化规律,提出符合市情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人口发展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努力在昆明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人与经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统筹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