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趋势
发动门槛降低,信息拼接速度加快,公众人物参与到“人肉”进程
知名微博“我爱重庆”没有想到,一次不经意的发言竟会引发“蝴蝶效应”。7月10日,拥有24万余名粉丝的“我爱重庆”,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张“第五十二届国际小姐中国大赛重庆赛区季军”照片,被转发近8000次,评论2000多条。至于其后发生的“人肉搜索”,更是令当事人始料未及。
“微博时代的‘人肉搜索’,发动门槛正在降低,信息拼接速度加快,微博转发和粉丝动员的能力很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阳如此形容,“传统的‘人肉搜索’就像不太连贯的动画片,而现在‘微博人肉’更像是现场感很强的高清大片。”在他看来,微博的出现使“人肉搜索”产生新趋势,共同兴趣、话题和地域特征的网友群聚围观,极易引发小众、分众、大众不同级别的“人肉搜索”。
相较于前微博时代,公众人物和意见活跃分子在当前“人肉搜索”进程中,扮演着日渐重要的角色。在近期几个“微博人肉”事件中,知名微博频频发声,“名人意见场”的强大舆论磁力如同放大器,加速了事件的辐射传播。
对此,沈阳用3个比喻来描述,“在微博‘人肉’中,他们一是信息快递员,通过反复的信息解读,扩散给更多受众;二是信息爆破手,当事件趋于平静的时候,有时会给出新爆点;三是信息检验师,对‘人肉’的结果有时还会进行信息的校验、逻辑完整性的推敲以及跨界解读。”
“所谓意见领袖参与微博‘人肉搜索’,会出现焦点聚合效应和拐点效应,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郭玉锦说。而乐媛则担心,“多个利益方的参与使得事件更为复杂,可能走向不可控”。
微博的存在,还催生出一些“类人肉搜索”形式,比如微博打拐、微博寻人、微博抓贼等。有学者表示,这些形式一定意义上属于“人肉搜索”范畴,这也使得“人肉搜索”在道德的判定上变得更加模糊。“将当事人已公布的东西搜索出来整合后贴出是否要负责?网友转发是否要负责?这很难界定,学术界争论也很激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