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
太湖鱼虾今年恐遭灭顶之灾
蓝藻不再成上好肥料
蓝藻让很多居住在太湖流域附近的人想不通。在该县夹浦镇土生土长的黄小平今年55岁,现在在该镇污水处理厂当门卫。他向记者描述说:“打我小时候起,这东西(蓝藻)就一直有。小时候老人们都说是‘泡花鱼’(当地人对一种太湖鱼的俗称)拉出来的屎,后来才知道是蓝藻。”
不过,在黄小平的记忆里,蓝藻并不完全是坏东西。黄小平说,二三十年前,太湖边还没有什么工厂,附近都是渔民和农民,蓝藻是农民最喜欢的肥料。“东风一来,把蓝藻都吹到了岸边,还有些被吹进湖边的河流,有一尺多厚,我们就把它捞起来填到地里,养庄稼,肥得很。”黄小平说,那时候为了抢蓝藻,很多农民还把湖边的蓝藻圈起来,表示那部分蓝藻已经有主人了。
“不光是蓝藻,湖底的淤泥也是上好的肥料。但现在没有人再去挖了。”黄小平告诉记者,现在太湖边侍弄土地的农民少了,即便有,也都使用化肥,不再用蓝藻当肥料了。“今天的蓝藻都成祸害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从来没有清理?”
蓝藻影响景区游客兴致
“去年蓝藻是5月开始大规模出现在湖面上的。但今年不同了,早在上个月就看见一大片一大片的蓝藻漂上了湖面。”顾长明很担忧,万一到了夏天,气温一高,那些死去的蓝藻会立即转白并浮出水面,阳光越猛烈,从中散发出的臭气就越浓,就像食物腐烂之后发酵的那种腥臭味,让人怎么受得了。
对太湖周边的度假区来说,蓝藻今年的提前暴发,似乎预示着今年的藻灾可能比去年更加严重。而蓝藻在4月就成片地出现,将无疑成为一种视觉污染,影响到景区的环境以及游客的兴致,因此让他十分担忧,因为去年已经有很多游客来过之后,败兴而归,只留下了句:“太臭了”。
老渔民担忧今年收成
白雀乡水产村的小梅口,是湖州当地与太湖相邻的一个渔民聚集区。55岁的老渔民陆玉林已在当地以捕虾为生20多年。在他的眼里,今年可能又是一个难熬的年头。“现在蓝藻只有1厘米厚,虾苗还能存活,但按照这种态势,到了夏天,蓝藻可能把整个水面覆盖,水里没有充足的氧气,恐怕鱼虾会挺不下去啊。”
陆玉林对去年的太湖蓝藻事件记忆犹新,他甚至连日子都记得。去年10月10日之后的一个星期,短短7天时间,他所负责的前后300米长的河道水域里,绝大多数鱼虾死亡。“最厉害的时候,湖面上的蓝藻大约有8厘米厚,这么厚的一层植物飘在水面,下面的鱼虾怎么能透得过气?”
眼睁睁看着收成打了水漂,除忧心忡忡之外,陆玉林只能无奈。
-困惑
源头不除,蓝藻难根治
“生活20多年,大概在前年开始才看到蓝藻如此大规模暴发。”陆玉林如此告诉记者。以前,太湖的水十分有利于鱼虾生长,但自从蓝藻被风吹进了支流河道,这一状况就发生明显改变。
黄小平也说出了自己的疑惑:“蓝藻年年都有,不过像去年那么严重的情况,我还是第一次遇见。”至于今年还会不会出现,黄小平表示担心。
据叶忠福透露,早在今年4月初,太湖西部就能陆续看见蓝藻了,去年这个时候也有,但没有这么多。由于夹浦镇居民的生活用水主要来自太湖上游的支流,因此蓝藻的出现并不会影响到当地居民的饮水。
蓝藻带来的影响,是每个当地人可以感知的。对当地以捕鱼捕虾为生的渔民来说,蓝藻的暴发将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计。今春早早到来的蓝藻,让很多人的生计之忧也提前了。
蓝藻从何而来?何时才能不成灾?除了像陆玉林这些渔民、太湖附近度假村的管理者以及夹浦镇污水处理厂厂长之外,还有许多人很关心这两个问题的答案。然而,尽管去年相关方已经拿出了诸多治藻措施,但今年还是没能阻止它的到来。
“蓝藻是水质富营养化的产物,但说到底就是工厂污水造成的后果,因此要怪的话,就得怪那些与湖泊相邻并且不断向湖水里排污的工厂企业。”顾长明表示。
记者了解到,从去年开始,当地政府部门曾采取很多措施防止污染物入湖。如以往在太湖中专供游客吃饭赏湖的24艘高约4层楼的豪华餐饮船,于去年年底被勒令取缔,由政府给予经营者补贴的形式,将这些餐饮船销毁,防止船上游客吃喝之后产生的生活垃圾扔入湖内;而在今年年初,当地政府部门又针对渔民出台新规,除了入湖捕鱼捕虾之外,其余生活时间须在岸上,减少污染排放入湖。
然而,种种能采取的措施都用了之后,蓝藻还是来了,他们也认为:“污染源头不除,蓝藻就没有办法得到根治。”
(作者: □晨报特派记者葛志浩 杨育才浙江湖州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