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农业人口市民化算账不能只列投入不谈产出

2013年08月06日10:01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农民 市民 城镇化 成本 效益 公平 投入

罗志华

7月30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谈及中国城镇化成本时指出,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达到13.1万元。2030年前需要实现市民化的农业转移人口达3.9亿,以此粗略计算,市民化公共成本高达51万亿元。(7月31日《北京晨报》)

农业人口市民化成本,就是将农业人口转化为市民时,政府需要在随迁子女教育、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方面增加的投入。由此计算出高达51万亿元的天文数字,在当前推行城镇化的过程中,很容易让各地政府视其为沉重的负担,从而影响到城镇化进程。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计算方式,没有真实反映农民市民化后所能产生的效益,此种认识对农民很不公平。

从改革的历史看,农业作为最基本的支撑,保障了各经济领域的高速运行,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的成就,离不开农民所作出的牺牲。但长期以来,农民享受改革发展红利偏少,很多农村,连进村公路和供水供电设施都需农民自己掏腰包,城市亏欠了农村很多,反哺“三农”成为共识。农业人口市民化成本,不过是还历史旧账而已,同时也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与其它公共支出一样,都属民生投入,用不着单独列出进行渲染。

从现实的情况看,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和城镇的发展,将产生难以估量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我国农村地少人多,农田碎片化,水利等基础设施难成规模,不利于农业集约化发展,如果对土地结构进行调整,使剩余劳动力有尊严地脱离农村和农业,则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率。另一方面,劳动力从土地上分离出来,有利于当地储备劳动力资源,促进城市持续发展。

从将来的发展看,城镇化是激发内需的重要举措。城镇化是最大内需潜力所在,这是一笔产出的账,从产出的角度而言,城镇化对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贡献是巨大的。有了保障的农民,势必拉动内需,促进国家经济转型,仅以这点计算,收益就不会小于成本,单纯强调投入而没有与产出比较,有失偏颇。

不管是算经济账还是社会账,农业人口市民化的投入都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单列投入忽视产出,且缺乏历史的视角,只是孤立地看问题,就会给人以“农民是拖累”的感觉,既不客观,也不公平。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