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

2012年12月28日10:0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生态文明 低碳 科学发展观 高碳 经济转型 文明观 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社会发展 着力点 经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到“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是针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困境,人类选择和确立的一种新的生存与发展道路,生态文明辩证否定和扬弃工业文明,意味着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人类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文明程度。

低碳经济是为了降低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以及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通过人类经济活动低碳化和能源消费生态化所实现的一场涉及全球性能源经济革命的经济形态。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对于解决和摆脱工业文明日益凸显的生态和能源危机,推动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在核心价值上具有相同性。在世界经济发展日益受到环境与资源的约束下,各国不得不寻求一种能跨越不同文明、种族之间价值差异,能应对共同的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的新的文明价值观。基于这样的背景而产生的生态文明和低碳经济,分别作为一种文明形态和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有着相同的核心价值。在核心价值体系中,低碳经济不仅体现了生态文明自然系统观的实质,还蕴含着生态文明伦理观的责任伦理,并遵循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

一方面,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关注的对象是一致的,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都关注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低碳经济重点关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生态文明主要关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发展目标也是相容的。低碳经济是基于目前人类的资源将被耗尽的预设。生态文明的主旨是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是人类社会在协调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矛盾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策略手段上,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具有通用性。低碳经济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平台。在碳减排实践目标上,低碳经济可被视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途径。在保障机制上,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也是相同的。发展低碳经济,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外部减排,必须首先变革成本外化工业化这一发展模式。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破除狭隘的文明观和偏执的、不断生产毒素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在应对生态危机方面,生态文明必须积极创造和保护生态建设成果,而这同样有赖于社会发展模式的变革。

生态文明建设依赖于生态化、低能耗化的低碳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能够维持并促进生态文明所推崇的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存和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低碳经济转型的理论基础,是低碳技术创新的强大动力。

低碳经济的核心理念契合了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的基本内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重大战略的延伸与扩展。首先,在推进能源经济革命,改变能源结构,以及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方面,低碳经济的发展能发挥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低碳经济不仅着力于推进化石能源的排放低碳化,而且还通过大力发展低碳与无碳新能源,构建以非化石燃料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能源结构,使整个社会生产与再生产活动低碳与无碳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经济模式。其次,发展低碳经济要求树立生态文明的技术创新价值观,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这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另外,发展低碳经济还有利于改变社会消费模式,有助于实现人类生活消费方式向生态文明的变革。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助推低碳经济转型。首先,生态文明具备推动低碳经济转型的理论基石。基于碳氢化合物使用的高碳经济直接导致了高碳排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形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的未来社会,基于化石能源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的低碳排放的要求,将温室气体排放有效控制到合理的低水平。生态文明倡导从关注碳氢化合物的开发利用,转向碳氢化合物的研究利用,并试图构建以低碳或无碳能源为核心的技术体系和基础设施,而这些正是低碳经济的核心内涵。因此,生态文明从理论上为低碳经济提供了目标引导。其次,生态文明建设为低碳经济的技术转型提供了动力。生态文明以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核能及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能源模式,正是低碳经济追求和倡导的核心技术范式。而这些低碳技术的大规模开发和应用,不仅将颠覆以化石能源为基石的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而且将带来能源利用方式的全新革命,最终助推低碳经济的转型。(张细松 张红凤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