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华中师范大学大四学生刘慧璇刚到北京实习没几天,这里的交通状况就有点让她吃不消了。每天早上8点在地铁一号线坐车,有时要等好几趟才能挤进车厢。她说,没想到北京挤地铁跟她学校所在的武汉挤公交车一样“恐怖”。
“我毕业后本来也打算到北京发展,毕竟这里就业机会更多。现在看来,大都市的生活并不那么容易。”跟记者聊起未来,小刘充满了憧憬,也有不少困惑。
渴望经常能“看日知时”
除了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也是北京这座庞大城市的一大“软肋”。北京环保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首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值一直未达到过国家标准,2011年的数值超标14%;目前,PM2.5的年均浓度水平是每立方米70至80微克,比年均浓度每立方米35微克的“新国标”要求超标一倍多。
“现在冬天总是灰蒙蒙的,曾经的‘看日知时’,现在经常做不到。”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王大妈每天6点起床到公园里锻炼身体,她对天气状况非常敏感。“希望以后蓝天越多越好。”
为改善北京市的污染状况,北京市政府自1998年起实施了16个阶段、200多项治污措施,颁布、推行了《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1-2015)》和《北京市2012-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截至2011年,北京市空气质量连续13年持续改善,但空气污染压力仍然巨大。
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特大城市,北京市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维持城市的运转,导致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据统计,近两年来,北京市燃煤消费量每年超过2000万吨。
机动车为污染“雪上加霜”
道路上越来越多的机动车也为城市污染“雪上加霜”。目前,北京人口已逾2000万,机动车保有量则超过510万辆,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告诉记者,北京市机动车的使用频率较高使得尾气污染尤为严重;比如,北京的机动车数量还不到东京的一半,但北京小汽车日均行驶45公里,比东京19公里的小汽车日行距离多出一倍以上。
受“城市病”困扰的不仅是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不少城市都出现了“不适症状”。以地处西北内陆的甘肃省会城市兰州市为例,市区人口只有200多万,也在承受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带来的巨大压力。
上百公里长的兰州黄河两岸,公园一座接着一座,随处可见跑步、遛早、打太极拳的人,可是不少人都戴着口罩锻炼。
“空气质量差的时候,为了少吸点灰尘,我也戴口罩。”今年60岁的李文虎喜欢沿着黄河慢跑,他说,这两天降温刮风,空气还稍微好一点,前几天空气质量差时,隔着一条河的楼房都看不清。
普通市民对改善城市环境的期盼也是中国共产党高度关注的问题。上月召开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治理“城市病”还需“精细化管理”
环保部5日公布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大气污染防治规划——《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重点区域范围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13个重点区域,涉及19个省(区、市),11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规划面积132.56万平方公里。
“我国大气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以大家最为关注的PM2.5为例,全国70%左右、重点区域80%以上的城市达不到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司长赵华林说。
赵华林表示,环保部将把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PM2.5污染问题作为规划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环境权益。
各地政府也在积极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今年以来,北京市启动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平原造林工程,全年可完成25.5万亩。按照计划,2013年,北京市将实施平原造林35万亩,新增万亩以上规模的城市森林10处以上。今年上半年,兰州也启动并实施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大气污染治理行动,未来三年,兰州直接用于大气污染治理的投入将达772亿元。
有关专家表示,治愈“城市病”、建设“美丽城市”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从优化城市布局、人口调控、绿色生产、节能减排等多个渠道入手解决。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系教授郝吉明认为,治理“城市病”还需“精细化管理”,要改善空气质量,就需推出一系列具体措施,包括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优化公交线路、严格市区渣土车管理、严禁秸秆等生物质焚烧等。
除了政府的努力,缓解“城市病”也离不开市民的积极参与。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李晓松说,在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各项因素中,不文明交通行为占2至3成比例,“希望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为我们的美丽城市作出贡献。”(记者赵仁伟 王衡 张淼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