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公共属性才能倒逼景区降价

2012年09月24日10:50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景区 景区门票 降价潮 属性 热点 大假 签到 论辩 中国之声 家景区

■焦点观察

倘若将景区视作商品,依照市场的思维,当然不可能奢望热门景区降价,只有明确其公共资源的属性,才能理直气壮地倒逼其让利降价

近日,发改委宣布首批80家景区门票于黄金周前降价,平均降幅37%,其中13个游览参观点实行免费。这一利好消息,让不少计划“十一”期间出游的人们颇为欢喜。但业内人士指出,首批80家门票降价景点多为冷门景点。与此同时,根据已公布的调价信息,未来数月内,有超20家知名景区门票涨价,涨幅从20%到60%不等。(9月23日《中国之声》)

“大假”将临,针对景区门票的各式讨论,又一次循例而至。其实既有长久的“论辩”铺垫,此事上的是是非非,本无异议。唯一无奈的是,公众“排斥涨价”的意见共识,却极少可能转变成景点自觉的降价行动。即便几天前,“80家景区门票下调”消息曝出,也最终被证明是冷门景点“打折换促销”的营销伎俩。那种自省后、让利式的“降价”,依旧未曾发生。

当然,80家二线景区下调票价,也并非全无价值:那些本地的、短线出行的市民,多多少少会因此获益。但根本上,黄金周游客流的主要部分,即众多的跨区域、长线出行的游客,几乎与此轮“降价潮”,毫无利益关联。毕竟众所周知,国人旅行的特点,仍多是从大流、驱热点——每到一地,必驾临地标、代表式景点,拍照怡情、购物留念……

冷门景点降价意义寥寥,一方面由于它们的资源品质、游赏价值确实有限;另一方面,也因为国人内心,仍深深信仰“不到XX,便不算来过某地”的“签到”逻辑——宁愿人山人海中挣扎前行,也无意经历小众、个性化的旅行体验。在此语境下,只会铸成著名景点高烧不退,二线景点乏人问津的现状。凡此格局,已非价格杠杆可以改变和逆转。

“到地标签到”的文化心理,以及僵硬单一的休假模式,注定了民众出游选择有限,也根本上导致了景区票价居高。价格取决于需求,当一再提价后,“名山胜迹”依旧人满为患,有何理由不继续涨?诚如有观点指出,“实现景区经济价值,不在于收门票,而在于吸引游客拉动消费。”只是,对景区而言,收门票难道不是更直接最省事最低成本的创收门路?事实上,除了舆论非议,就生存处境来说,它们没有任何升级盈利模式的压力。

你不可能要求一群平庸的逐利者追求卓越。一心盯着短期利益的景区运营方,又怎会有综合经营、放眼长远的觉悟与能力呢?如今,80家二线景点下调门票,所参照的仍不外乎是,最生硬的“价格撬动需求”理论。这也昭示着,唯有“混得不好”,才会被迫降价。可惜,赚得盆满钵满的“热点”,是万万不会有此窘境的!民众对著名景点的追捧,恰是它们敢于“飙高价”的底气所在。

倘若将景区视作商品,依照市场的思维,奢望热门景区降价,当然是不可能的。但问题在于,“景区”并非“纯”商品。就产权归属来说,多数“景区”乃全民所属。圈墙售票,将景观属地化,正义性何在?在景区票价之辩中,两个前提不该模糊:其一,国民有接触国之自然、人文资源的权利,简化说来也即,低成本旅行权;另一方面,作为公共资源的景区,其收益除必要留存,理当交还全民共享。

所以,关于景区门票的争吵,与其说是市场内供求双方的博弈,不若视作民众在地方治理者面前的权利重审。(然玉)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