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中国粮食安全存三大隐忧
我国粮食供应充足,价格平稳温和,暂时无需过多忧虑,但仍存在不少隐患和挑战,需作进一步的统筹谋划和综合应对。
其一,“粮价洼地”变“粮价高地”,进口剧增令人忧。
这几年,我国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多次提高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已经悄然成为“国际粮价高地”。目前,越南大米进口到江西,只需要1.7元/斤,而江西本地产常规早籼米成本至少需要1.9元/斤。“粮价高地”已造成进口大增。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进口谷物和谷物粉868万吨,同比增长261%。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分析说,粮食进口扩大趋势下,要防止和缓解国际粮价波动对国内的传导,构筑我国粮食安全的“防火墙”;要把握好进口的节奏和力度,既通过适当进口来稳定国内物价,又防止进口过量冲击国内加工企业和种植户。
“美国农业部的报告,将预期产量调得过低,后期随着灾情的好转,产量估计还能往上调点。中国需要沉住气,手里有储备,不进行恐慌性抢购,相信价格在高位运行一段时间后会下来,毕竟中国是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中国不出手,国际价格难以支撑。”他说。
其二,九个“一号文件”带来“九连增”,“高台增长”空间缺乏。
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带来的需求较快增加,粮食等农产品供求关系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今后随着人口总量增长、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农产品的工业及能源用途拓展,全社会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的需求将进一步提升,基本保障粮食总量平衡、结构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连创新高,到去年连续5年超过1万亿斤,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历史性地稳定跃上了万亿斤新台阶。
未来,九个“一号文件”的政策效应或将递减,当前粮价已处于历史高位且处于世界高位,继续上涨的空间受到限制,利用价格杠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潜力也将递减。在历史高位基础上继续保持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还需要在科技、体制机制等方面挖掘新的增长潜力。
其三,“大豆依赖”凸显“手中无粮”困局,“结构平衡”难度大。
此次国际粮食减产涨价,我国受影响最大的是大豆和玉米。目前,我国大豆的对外依存度极大,玉米已经从纯出口国变为纯进口国。据预计,2012年中国大豆产量为1300万吨,进口量预计为5500万吨,中国大豆的自给率已经跌到20%以下,且未来还将继续走低。大豆主产省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已连续3年减少。近年来,我国市场玉米价格已经超过小麦,逼近水稻,在最近两个月内,市场豆粕价格也从3100元/吨涨至4300元/吨。
作为猪饲料的主要成分,大豆、玉米大量进口、价格高企已经对我国畜牧业造成严重影响,业内亏损严重。我国粮食也走入了其他一些资源品那样“中国缺啥啥涨价”、“中国进口啥啥涨价”的怪圈,安全堪忧。要在确保总量平稳的同时努力确保结构均衡,并采取措施增强我国在国际粮食市场的定价权。□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林艳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