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新华网济南5月25日电(记者侯严峰)“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结果显示,乡土文化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主持这项调研的山东省文联负责人表示,“手艺农村”可以拓展中国文化产业的区域。
手艺只是众多乡土文化的一个门类。发轫于乡土的现代城市文化,从来都不能离开自己的“根”。70年前,传唱在革命老区的《小放牛》《夫妻识字》《兄妹开荒》,那充满乡土气息的歌词旋律,至今还萦绕在很多人的耳畔,渗透到人们的血脉和记忆中。然而,伴随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如今“土里土气”的乡土文化渐渐淡出社会文化的视野。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莫遗忘浸透民众智慧的乡土文化。乡土文化不仅可以带来精神享受,还可以造就物质成果。以山东农村手艺产业为例,全省总产值已突破千亿元,并带动150万农村人口就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农民为创作和生产主体的乡土文化,集聚在特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集中在手艺文化产业、乡村旅游产业、地方土特产等领域的产业形态,具有生态环保、劳动力密集以及循环经济的特点。
充满乡土气息的多种文艺创作活动,也在丰富着乡间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在乡土文化发达的山东,就有潍坊杨家埠的木板年画、风筝制作,临沂的柳编、桐杨木制品、中国结编织及菏泽的手工棉布、农民画。这些手艺产业在当地已经基本发展成型,并为农户带来足以维持小康生活的经济收入。这说明,乡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传薪之火”,至今有着强大生命力。
应当看到,眼下乡土文化产业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自发状态。虽然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散落在农村,但不少地方忽视乡土文化自身的意义及其对现代生活无形的影响。诚如专家所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仍然在广阔的农村,保护乡土文化,就保护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种子,更多的“文化庄稼”还要靠它去繁衍、去种植。
乡土文化是“根”、是“源”,也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坐标。中国历来就有“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的说法,正因为有了源自土风歌谣的“风”,我们的民族文化才丰富多彩,才能够代代相传。“为人民放歌”,就应当呵护乡土文化的生命力,懂得并珍惜民族文化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