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坚持“公平”原则

2012年04月20日18:14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事业单位改革 指导意见 两个持平 官本位 服务型政府 国有企业改革 人员薪酬 医生 政府诚信 教师

4月16日,新华社受权全文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这项宏观改革被称关系到全国126万个单位、3000多万“事业人”的命运。对此,中国网观点中国记者专访了著名公共行政学专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

事业单位改革影响重大

之所以将事业单位改革为什么放在公共机构改革的最后,竹立家教授指出,是因为事业单位改革面临的压力最大:第一,机构数量庞大,所有的改革里面,公共机构的数量在事业单位里最多,达到126万个。第二,涉及人员数量庞大,关系到三四千万“事业人”的命运;第三,事业单位提供的服务非常重要,技术含量非常高。竹立家强调,教师、医生、科研人员等都是技术含量非常高的职业,他们所提供的服务也非常重要,和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改革难点在建立正向激励机制

《指导意见》明确划分事业单位类别,根据公益服务方式和市场化程度作进一步的分类,明确了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并对行使行政职能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其他两类事业单位进行改造和调整。

事业单位改革涉及到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方面面,竹立家教授表示,事业单位改革最大的难点不是分类改革,而是如何建立正向激励机制。

他表示,明确了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之后,靠思想教育、简单说教恐怕难以起到作用,关键是要在制度设计上,特别是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要解决好,要下决心研究有正向激励作用的一套改革操作方案。改革以后,要有效把握事业单位人员的积极性,能够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鼓舞精神,建立正向的激励机制,这是最难也是最关键的。

抱着公平精神进行改革

竹立家指出,改革要抱着公平的精神谋划改革操作措施。事业单位的公务人员实质上都是公务员范畴,因此二者在工资、福利待遇、晋升、职级包括退休待遇要一致,不能有差距,否则事业单位的公务人员失去了积极性,消极怠工,责任心减退,就不能为老百姓提供更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应推进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有专家担心,根据“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总体要求,部分单位会出现提前退休潮,竹立家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他强调,改革绝对不能把技术类的公务人员和服务类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降低,拉大与行政类的公务人员工资差别。我们要建立服务型政府,服务部门的公务人员是关键。在改革的方案设计里,技术类公务人员、服务型公务人员的待遇低于行政部门,那么改革的结果是强化“官本位”,将真正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人边缘化了,将来可能造成公共服务机构的人员素质越来越了,工作积极性越来越低,人员结构越来越不合理,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事业单位改革要注意“两个持平”

竹立家指出,事业单位改革能不能成功关键在于要把事业单位的改革,同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联系到一起,要注意保持“两个持平”。

第一,要统筹行政部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人员工资以及福利待遇,不能有差距,至少是持平,否则会造成社会各阶层、各部门之间发展理念、服务理念相互冲突,相互矛盾,最终造成政府诚信的下降。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公共部门之间的工资待遇也要基本持平,部门间的福利待遇差别太大容易造成部门之间的矛盾,加大了部门与部门的离心力。

所以说事业单位改革必须要搞“两个持平”,换句话说,事业单位改革并不是要降低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水平,恰恰相反,是要寻求一个综合性的,平衡性的,对公共机构人员薪酬待遇的一个解决方案。

最后,他表示,事业单位是我们国家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事业单位改革涉及到几千万人,事业单位人员70%以上是高知、高管,可以说他们是民族的精英分子,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发展好坏,这一部分人积极性能不能调动起来,事关于整个国家,如果我们改革积极性下降了,那么我们改革就是失败了。(记者\毅鸥 -中国网·观点中国)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