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扭转杀医后“高兴”的社会心态

2012年03月28日09:04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医患纠纷 医患关系 李某 高兴 患者 群体性怨恨 看病贵 医案 哈尔滨医科大学 哈医大

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属第一医院一名未成年患者持刀砍死一名27岁实习医生、砍伤三名医务人员。凶手李某被抓获后表示医生故意刁难他,不给他看病,于是心生不满,酿成血案。随后,在某网站一个6161人参与的调查里,超过六成人对此表示“高兴”。(3月26日央视《新闻1+1》)

一件没有纠纷的杀医案,一个完全无辜的被杀者,一群幸灾乐祸的围观人,三幅图像层层递进,一幅比一幅惊悚,共同构成了一组令人色变的浮世绘。置身其中,站在任何一方批判另外几方都有失理性,并会起到推波助澜的负面效果,仇恨解决不了问题,医患隔阂的弥合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反思。

麻木冷血的看客首先需要反思。被害者年仅27岁,是哈尔滨医科大学09级研究生,以实习生的身份在医院学习工作,出事前刚刚收到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录取通知书,可谓风华正茂前途无量。然而,他的人生尚未灿烂绽放便突遭厄运,且死得不明不白,凶手只是把他当做了泄愤对象。放到任何一个家庭,这都是不能承受的打击,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起码该为之扼腕惋惜。遗憾的是,冷嘲远大于同情,热讽远超于怜悯,甚至有人评论道“应该举国欢庆啊!鞭炮响起来!小酒喝起来!音乐开起来!”,而顶这个帖子的数量居然达到了5000多。一个母亲失去了儿子,一个家庭失去了希望,那么值得庆贺吗?不得不承认,这是种可怕的心态。更可怕的是,“庆贺”是种变相鼓励,很有可能撩拨更多的患者对医生施暴,加剧医患对立。

院方需要反思,尽管他们是受害者。凶手李某称医生刁难他,跑了两趟哈医大一院,结果都没治成病。这里存在一个是否沟通有效的问题:医生有没有在李某第一次到医院时就清晰明了地告诉他不治好肺结核就不能来治强直性脊柱炎。从李某供述来看,第一次来时医生只是让他去别的医院做检查,等他拿到检查结果再次来到哈医大一院时,医生才说明须先治好肺结核才能来。李某是从外地坐火车来哈尔滨看病的,人生地不熟还得两个医院来回跑,挂号、待诊要耗时,交通、食宿要耗财,心生怨气也是难免。尽管这不是杀人的理由,但医生也该反思一下如何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多施以人文关怀,让患者能省点时就省点时,能省点钱就省点钱,如果这样必将大大降低医患纠纷。

政府部门不能置身事外,更加需要反思。中科院《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指出,当前中国民众最典型的一种社会心态就是“群体性怨恨”。譬如说以有色眼镜看待富二代、官二代、名二代等“二代群体”。六成人对杀医案表示“高兴”显然是针对医生职业的“群体性怨恨”。这种心态的产生不可避免地包含非理性的因素,但也是社会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得不到解决积淀而成的。具体到怨恨医生群体来说,就是长期“看病难、看病贵”造成的,而事实上,“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源在于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医生实际上充当了体制弊端的牺牲品。所以说,消除医患隔阂,需要加快医改的推进。

社会宣传也很重要,部分媒体亦需反思。在报道医患纠纷时,有没有做到理性公允,有没有片面夸大某些细节,有没有煽动医患的对立情绪,新闻卖点重要还是良性引导重要,都值得媒体人深思。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从来都不是某一个群体或者某一个部门的私事,社会共同发力,理想才能成为现实。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