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新年伊始,信息多元的互联网并不平静。一边是境外媒体报道称北京地区存在发生核泄漏的危险,一边又是国内媒体言之凿凿,说北京将实行“菜刀实名制”。尽管这些消息很快就被权威部门辟谣,但其骤然蹿红依然引人深思。
谣言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爆发力?一方面,这是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决定的,即时通信工具的改进、网络产品的丰富,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甚至随口随心就能发布信息,人人都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带来信息传播的多元;另一方面,这也是谣言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谣言往往通过对真实信息进行部分加工和扭曲,利用人们认识上的欠缺和不足,误导广大受众轻信,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迷惑性。可以说,互联网时代,谣言传播的威力不是减小了,而是急剧地增大了。
当然,与谣言强大爆发力相对应的,是谣言巨大的破坏力。在一个多元的信息场当中,人们对于不确定的信息总愿意抱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这就为谣言肆虐留下了缝隙。谣言还极易煽动人们的非理性情绪,左右人们做出非理性的选择和行为,进而损害权威机构的公信力,增加社会运行成本。有研究表明,要消除一个谣言,往往需要付出比制造谣言十倍以上的努力。
要消除谣言的危害,必须牢记“真相始终是铲除谣言的利器”。如何界定谣言,揭露谣言的真面目,首先必须看看谣言所指向的机构单位、相关个人怎么回答,而这些回答往往最有说服力。因此,当谣言蹿红于网络,相关权威机构一定要第一时间核查谣言所包含的信息,同时第一时间将准确的信息提供给受众,才能在与谣言传播赛跑的过程当中,及时澄清社会误解,减少谣言的危害。
其次,增强自身“信息免疫力”是避开谣言的有力屏障。互联网时代,多元传播、鱼龙混杂,这种情形之下,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轻信?是不是可以人云亦云?恐怕并不尽然。对于广大网民公众来说,要想避开谣言的误导,还须多向权威部门、权威媒体的求证。对于那些来源不明、危言耸听的信息,一定要多长几个心眼,多问问几个为什么,第一时间看看权威部门怎么说,有助于消解迷惑。
此外,大众新闻媒体应当充当消除谣言的桥梁。在上述两起事件当中,我们看到,不少新闻媒体及时关注事态进展,有助于引起相关机构关注,并推动有关机构及时辟谣。但也有部分媒体不明就里,不是多问几个为什么,而是跟着凑热闹,报道几乎没有什么含金量,事实上起到的是助长谣言的作用。所以,大众新闻媒体一定要明白自身在信息舆论场中的责任和使命,要服务读者,必须为使读者获取真实的信息负责,而不是一味吸引眼球,把社会责任抛之脑后。
必须承认,互联网等新型传播工具的运用,使得信息的传播流量、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都有了空前的提升,因此,尽管有这样和那样谣言的存在,却并不能否定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重要渠道作用的发挥。在一个传播多元的时代,无论是政府机构、大众媒体还是公民个人,所要做的是,共同抵制虚假有害信息、特别是恶意谣言的传播,大力倡导真实、文明的信息交换和流通,这应该是互联网时代的底线,也是人类文明持续健康向前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