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去年底,24岁的南京下关区姑娘朱媛结婚了。她算是“下嫁”,自己家境很好,老公家境普通,没有按照通常的社会“标准”给她买房、买车。但朱媛说自己很幸福,因为老公算得上她的“青梅竹马”,两人能够走到一起,最应该感谢的还是双方家长20多年前定下的娃娃亲。(1月7日《扬子晚报》)
网络上流传着一句名言:前世的500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南京的朱媛和广东的王彧相隔千里,却有缘牵手一生,给原本带着浓厚封建色彩的“娃娃亲”增添了一抹浪漫和温馨。当朱媛把自己这段不寻常的情史发到网上,无数年轻网友感动得稀里哗啦。显然,在这个“结婚离婚就在一瞬间”的年代里,还有多少人相信并珍惜缘分?这样日益稀缺的故事又如何不打动人心?然而,触动人心的或许不仅仅是被珍惜的缘分。
其一,这份感动中还包含着对孤独感的苦涩回忆。自1978年计划生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之后,和朱媛一样,很多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孩子就成了“独一代”。而朱媛、王彧的家人因为偶然相识,为孩子结下“娃娃亲”,一句半当真的玩笑话,却让两个孩子从此多了一个亲密无间的伙伴,少了一份孤独感。而我们大多数“独一代”既没有兄弟姐妹,也缺少“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玩伴,在这番语境下,朱媛的“娃娃亲”如何不令人艳羡?而今,城市里的潮爸潮妈们打着“不为结亲,只为交友”的口号,兴起了给自己孩子订“娃娃亲”的时尚,或许,这不单是为了给自己的孩子找个伙伴,也是对潜伏在自己心底深处的孤独感的一种救赎、对童年纯真友谊的一种“代际补偿”。
其二,这份感动中还折射出信义的弥足珍贵。父母间一句半开玩笑半当真的话,在二十多年后,并没有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而不堪一击,并在子女自愿的基础上喜结连理。朱媛这段传奇婚恋故事的背后,既是对真情的坚守,亦是对信义的生动诠释。就在朱媛的“娃娃亲”收获甜蜜时,福建惠安的一对“娃娃亲”却陷入纷争。惠安县的小梅2岁时,父母依民俗给她在邻村定下一门“娃娃亲”,后来小梅的“对象”小东考上大学,痴痴等待的小梅却始终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答复。今年元旦,小梅和自由恋爱的男友订婚后,小东的家人却找上门来要求退还聘金,当初的聘金几百块钱,到现在得赔他们一两万。我们真想问小东家人一句:小梅白白等待多年的这笔时间账又该怎么算?显然,男方家在信义上已经“败阵”。物质和真情、金钱和信义,究竟孰轻孰重孰高孰低?网友们的感动中或许已经有了答案。
《婚姻法》明确规定“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在现代社会里,再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娃娃亲”并不值得提倡,但朱媛的“娃娃亲”却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发。在祝福他们白头偕老的同时,也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细细思索:如何让越来越多的“独二代”们摆脱孤独感,找回那份在人际交往的快乐,塑造更加健全的人格?在利益和金钱的诱惑面前,我们又该如何坚守家庭信义、社会信义?(任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