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最近,“孝顺”又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先是北大在今年的自主招生中,将“孝顺”列为硬杠杠;接下来是北大一硕士在深圳当上公务员后,虐待帮助自己带孩子的亲生父母,遭到一片口诛笔伐,似乎更印证了全社会来重提“孝道”的必要性紧迫性。不过,笔者有两个疑问:孝道,应该是社会公德,还是内部家教?当今社会,父母对子女百般“孝敬”,如何要求子女反过来 “尽孝”?看来,新“孝道”,真的有必要说道说道。
“百事孝为先”,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儒家文化不仅有大量的 “治孝格言”,还为社会树立了“孝道”的道德榜样。“举孝廉”制度,更将“孝道”纳入从政的考评机制。从这个角度来说,“孝道”确实是一种约束全社会的公德标准。时至如今,武汉某大学组织学生集体给父亲洗脚、上海一些高校逢年过节要求学生给父母写封家书、很多中小学创造情境让学生感恩父母,到北大把孝顺列为考量学生素质的标准……无不表明,“孝道”仍是需要大力倡导的社会正气。
不过,遗憾的是,在这场再造“孝道”的活动中,本该处于“主角”位置的家长,却似乎难见踪影。孝顺父母,从社会层面来看,是维护和谐、代代传承的公德,但说到底,却是每位为人子女者的起码家教。父母生养并倾注心血培养自己成才,子女孝敬父母岂非天经地义?岂能光靠外人,甚至专业教育机构来大声疾呼、大力提倡?正是因为一些父母在“孝道”教育上缺位,不少孩子从小缺乏“孝顺”的家教,学校才“越位”要求孩子给父母洗脚、写信,给学生机会“尽孝”。
孩子没机会“尽孝”、缺乏孝心,“板子”不能全打在孩子身上。当前,一些家长一手包办、甘当“孩奴”,反过来“孝敬”孩子。自己衣食朴素,却供孩子全身名牌;苹果削皮切块,递到孩子手里请他吃;孩子上学车接送……过度负责的家长“全包制”,导致了感恩反哺、孝顺教育的空白,并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啃老”等畸形的亲子关系。溺爱出逆子,成为屡见不鲜的家庭教育“悖论”现象。
父母爱子女,人之天性、无可厚非;但如果孩子对父母都不孝,更难指望他对社会有责任感。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逻辑上来说,“孝道”既是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与负责,又是孩子形成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感的基础。去年暑假,不少孩子跟随父母 “踏上父母上班的路”,体验到父母上班时公交车的拥挤,做一名柜台服务员、建筑工程师……酸甜苦辣后,回家主动帮父母做饭、洗衣碗做家务,并由衷地说以后再不乱花钱。家长提供的一次亲身教育,效果胜过学校千言万语的理论说教。
因此,为孩子补“孝道”课倒不宜单兵突进,家长先“补”一“课”反而更迫切。李爱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