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指标事小 政府公信事大

2011年11月08日16:55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空气监测 政府公信力 危险 错觉 重金属污染 淮河

“2011年中华环保民间组织可持续发展年会”在广州召开,国家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在会上透露,目前有26%的环保重点城市和17%的地级市不达标,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

关于这个空气质量是否达标的问题,好像一直就存在官方与民间截然不同的感受。上周末,整个华北地区连日被大雾笼罩,空气中的污染物难以消散,推高了北京上空的污染指数。可是就当美国驻华大使馆指北京市的空气污染于本周一飙升至“危险”(hazardous)水平的同时,北京市环保局提供的指数却只显示“轻微污染”。美方数据可能有失偏颇,也未必准确,但中美数据的巨大差异还是令部分国人对环保局的数据有所疑虑,而疑虑的关键就在于政府公布的空气监测数据与他们的实际感受确实严重不符。看看头顶那片不黑不白的天,瞅瞅空气中漂浮着的颗粒,实在无法让人对空气质量抱有太大的乐观。

坊间的质疑更来源于一些环保官员已经不是一次两次对污染问题表示“看不见”,或者坚称“绝对达标”了。河北省宁晋县宁纺集团向厂后的明沟排放大量污水,连绵流淌近20公里,当地环保部门称“从未接到任何举报,也从未看到过此现象”;河南太康龙源纸业污水横流,最终汇入淮河,当地环保局官员一再坚称,龙源排污绝对达标;浙江嘉兴市环保局副局长对于为何不将PM2.5列入空气质量标准的回答:由于此前依据PM10指标,嘉兴的空气质量达标率一直维持在90%以上是达标的,突然变成不达标,恐怕老百姓要有意见……其中有为虎作伥的成分,也有刻意欺瞒的成分,总归一句话:掩耳盗铃。但恶意或有意地不正视污染问题,其中付出的代价就是沉甸甸的环境成本,残酷的重金属污染,以及难以挽回的国民生命与健康。仅今年1至8月,全国就发生了11起重金属污染事件,其中9起为血铅事件。

经济发展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是决策层对于环境保护的一致共识。但是落到基层,这样的共识却未必能被自觉执行。安徽固镇县环保局曾因“擅自”执法一家利税大户,触怒了县领导,该局6名干部被停职处理……千方百计的干预数不胜数,出于各种考量,包括空气质量在内的一系列环境污染总被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民众的感受不太重要,一旦官方结论与民众感受不趋同,就会有千般理由与标准来解释为何民众会有“错觉”,而且“错”得那么离谱。但是官方“看不到”、“听不到”,却不代表民众就会乖乖买账,毕竟受污染地区的人们看得一清二楚、闻得真真切切、被熏得一塌糊涂,那么,最终牺牲的就会是政府的公信力与权威性。长此以往,你说你的,没人理会,岂不落得自己难堪?空气质量指标事小,政府公信力事大,不容儿戏。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