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作为第一个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佳节,调假措施的成效如何受到了首次检验。在“火暴”的现实做出有 力回答的同时,一些“意外”也带来更多思考。
在法定假日的作用下,清明节当天全国各地均迎来一个新的祭祀高峰。在北京,75处公墓共接待扫墓群众60多万人次,比上年多出200%多。在上海,清明节当天的“祭扫大军”总人数达到237万。据民政部清明节工作室对全国设立的150个祭扫观察点的统计分析,清明节当天各观察点共接待祭扫群众超过560万人,祭扫车辆近60万辆,分别比3日增加494%和441%。
在祭祀之外,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唤回了人们对于更多传统文化的回忆。在陕西、湖南等地,炎帝、黄帝公祭典礼吸引了数万人参与。在北京,踏青、插柳、拔河等一些曾经被遗忘的民俗文化活动也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很多人表示,正是通过这些活动,才了解了清明节丰富的文化内容。
今年清明节的另一个亮点是绿色环保的丧葬和祭祀方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欢迎。在广西、上海、新疆等地,一些墓园相继推出的花葬、树葬、草坪葬受到顾客的青睐。而在陵园、墓地等祭祀场合中,鞭炮声也逐渐消失,代之以环保而温馨的鲜花。网上祭祀、“发往天堂的短信”、集体祭祀的兴起,更表现了人们对于营造一个经济环保、方便快捷、文明和谐的清明的意愿。
清明节的“火暴”显示了调假措施的深入人心和其在文化传承方面的效果,但由于对这种“火暴”准备不足,在交通、环卫等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在广西南宁,继前日创下客流纪录后,清明节当天各客运站再次刷新纪录,运力告急,出城公路也出现严重堵塞。在一个高速公路服务区,由于人群过多,而服务区又未租用流动公厕,还造成女性旅客入厕难等问题。此外,人潮的涌入以及一些不文明现象也给环卫工作带来了麻烦。
清明节之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也将迎来法定节假日,人们期待着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得到更大提升的同时,有关部门能更好地制定和完善调假后的节日应对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