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污染黄河的黑水白沫。
新华网兰州4月3日电(记者 赵锋)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和平川区一些乡村沿黄河分布,这里土地肥沃,灌溉条件好,是农业生产最好的区域之一。但记者近日在平川区几个村采访时发现,黄河灌区大片良田已经弃耕,成为芦苇丛生的沼泽地。
世代耕种的土地被迫忍痛放弃
春耕时节,在平川区几个沿黄河隔河相望的村社,河西河东的情景大相径庭:河西正在紧张忙碌地春耕生产,农民们在田间地头整理土地和蔬菜大棚,运送农家肥;而河东田间几乎看不到农民的身影,地里残留着玉米秸秆,遍布着连片的芦苇丛。
靖远县东湾镇红柳村十一社农民张绍恩告诉记者,现在土地已经无法耕种了,即使勉强下种,连种子都可能收不回来,村民们无所适从,很多人在等待观望。
58岁的张绍恩家里有6口人,承包5亩地。这几年来,3亩地每年耕种后都绝收,另外2亩地也严重减产。为了维持生计,张绍恩的儿子和儿媳只好在附近煤矿打工,挣钱贴补家用。
村民们介绍,上世纪90年代前,拥有180多亩耕地的红柳村十一社是一个既产粮食、又种瓜果蔬菜的富裕村。现在瓜果蔬菜种不成了,只能种点玉米,产量也只是以前的20%至40%。
据红柳村十一社农民统计,全社180多亩农田中,目前有110亩土地近几年几乎颗粒无收,相当一部分被迫弃耕,另外70多亩土地严重减产,收成只有原来的30%到40%。
与红柳村十一社邻近的平川区水泉镇牙沟水村月河社,原本是鱼米之乡,土地平坦,鱼塘遍地,可如今,记者看到,本来肥沃的田地中,芦花飞荡,芦管飘摇,鱼塘一片死寂,偶尔还能看到漂浮在塘里的死鱼。
月河社社长张绍军说,全社300多亩耕地中有100多亩已经弃耕多年,而且弃耕地的数量还在逐年增加,246亩鱼塘也大受影响。
红柳村十一社和牙沟水村月河社的村民介绍说,位于村子附近的国电靖远发电有限公司贮灰坝常年渗漏出的污水,污染了农田和地下水,是造成他们耕地减收甚至绝收的“祸首”。
“大水锅”常年渗水周边村民遭殃
1992年建成投入使用的国电靖远发电有限公司贮灰坝,被村民们称为“大水锅”,是一座用来收集电厂排出的污水和煤渣混合物,进行沉淀分离的设施,很像一座小型水库。
红柳村十一社农民说,靖远电厂贮灰坝修建在距村庄1公里远的荒山上,高出村庄海拔30米至40米,犹如一口“大水锅”高悬在头上。
当年让村民们始料不及的是,这口“大水锅”在使用五六年后就开始渗水。村民们在山脚旁、田地间发现了渗水现象,慢慢地,渗水由小到大,如今已形成涓涓细流,长年累月流淌不息,这些水渗入地下水系统和农田。由于渗出的水碱性很大,土地出现了严重的水害和盐碱化,村民们最后只能弃耕。
红柳村十一社几名参加当年贮灰坝建设的村民向记者透露,靖远电厂修坝时没有采取防渗措施。记者在贮灰坝周围也看到,坝底有几处孔洞在往外渗水,水呈灰黄色,积聚在水洼里,形成珊瑚礁一样的结晶体。
在红柳村十一社的村道上,污水从贮灰坝渗出,流过土山之间的小沟,漫过村道,进入农田。这里农田含水量高,土地一片泥泞,有些地块里,地下水已经冒出地面,形成碧绿的“地衣”。
月河社的沙河河道是一条干涸多年的河道,近些年来,由于渗水增多,已成为一条小溪。为解决日益严重的污水渗入农田问题,月河社组织村民修建了一条河堤,阻挡沙河里的水,又在农田里挖了长长的排出渠,向黄河排水。
据统计,目前红柳村和月河社受靖远电厂贮灰坝渗水影响的农田有1700亩,其中600亩耕地因无法耕种已被弃耕,其余农田有不同程度的减产。另外,靖远县东湾镇滋泥水村徐家湾社和关家台社130多亩土地也因同样原因弃耕。也就是说,靖远电厂周边3个村社目前弃耕的农田总面积有730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