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号见证海上多边合作升温
“2007年,我们终于开进了东京湾。这是一次没有实现军中高层互访的情况下的军舰交流,是中日关系改善给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标志意义不容小视。”
南方日报:朱舰长,您伴随“深圳”号的成长已有6年时间了,在这6年间,“深圳”号出色完成多次中外舰艇交流任务,成为军中的“外交明星”,您能具体谈一谈这几年来,您所参与见证的世界海洋力量多边合作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么?
朱建达:我只能从“深圳”号几年来的出访见闻来谈谈这个问题。海军是国际性的军种,国与国之间的舰艇交流,一直是国际外交关系冷热的晴雨表。舰艇这一流动国土的出访,对于加深被访国对本国海上力量的直观印象,效果非常好。
2003年,“深圳”号出访新加坡,当时美国舰艇也在同一港口停靠,因为“9·11”事件的影响,美国舰队表现出高度警惕,舰艇前后两挺机关枪,也不邀请别人上来,别人也不想上去,他们也开甲板招待会啊,冷餐会啊,冷冷清清,气氛始终热烈不起来。
因为停泊在同一港口,“深圳”号和澳大利亚、法国、泰国等12个国家的舰艇展开的交流活动非常频繁热闹,相形之下,美国人在那个港口显得挺孤单。
2005年,“深圳”号出访巴基斯坦、印度和泰国,并进行联合军事演习。当时我们的演习项目主要是海上搜救、直升机互降、海上补给、通信操练、援救受损舰艇等。
具体过程,还是挺能体现互助合作精神的,当时我们把假人扔到海里,让大家搜救,因为风浪比较大,巴基斯坦海军救人就非常吃力,但印度海军则表现出训练有素和坚毅执着的性格,非要把假人捞起来。
我们还进行了灯光信号的操演,旗语的交流,项目不算复杂,但通过演习,各国的训练水平均得体现,彼此的沟通、信任和理解,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2007年,我们终于开进了东京湾。这是中日关系改善给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标志意义不容小视。
融冰之旅,磕碰总是难免,但我们均以平和心态一一化解,外军对“深圳”号的总体评价良好,我们较好地展示了人民海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
舰员的良好个人素质,整洁的舰容舰貌都给外军展示出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是可以打胜仗的队伍。
我觉得此次访日最具有未来辐射意义的成果是,双方都有意建立一个海上联络机制,通过电话,在海上进行沟通联络。
如果这一点能够实现,将减少双方在原因不明情况下由于信息交流不顺畅造成误会,给中日海上力量增进了解,促进合作,加强彼此的信任,打造出了一个务实的平台。
这减少了“春晓”油气田海域、钓鱼岛海域等敏感区域因原因不明而造成冲突的可能。
南方日报:中日海上关系的改善,对于台海局势有何影响?
朱建达:将有利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
南方日报:我们注意到10月17日,美国推出了《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您如何评价这份报告中,对中国海军实力的评估?我们也看到这份报告中,对于未来海上力量的合作,突出强调了软实力、文化交流、多边安全合作的重要性,那么对于多年担任这项任务的中国海军舰艇舰长,您如何评论他们的观点?
朱建达:对于前一个问题,我只能说,中国海军力量的壮大发展对世界海洋安全不构成任何威胁。
至于对于海洋力量多边合作、软实力竞争、文化交流确已成为新时期世界海洋力量格局的重要特征,从“深圳”号的见闻来看,多边交流、多边合作正在不断推进,证实了这一点。
美国的报告中指出,世界90%的商业运输通过海洋。对中国来说,通过马六甲海峡的5万艘船只之中,有70%左右和中国相关。
在此前提下,和平至关重要,交流与合作自然成为海上力量最重要的相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