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证监会:券商须让投资者理解"买者自负"原则 加强投资者教育 -北京:企业拖欠工资最高罚款3倍 出口企业调查:与人民币升值赛跑 -民政部加紧慈善立法 将改变管理缺位现状 将简化捐赠免税手续 -第四次生育高峰到来 粤年产一个百万人口县 06年200万夫妻离婚 -沪深总市值首破18万亿 股市收盘下跌 B股持续重挫拖累A股 - 京流动人员档案新规:不入社保不能存档 沪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四大钢厂联手开发海外矿产资源 中钢协驳斥"中国钢铁威胁论" -新企业破产法将推出 政策性破产明年终结 鼓励银行向小企业贷款 -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闭幕 -中国明确义务教育政府负全责 经费须报人大批准 部分高校拟改名
“煤老板家乡”为何难留钱?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2 月 07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记者 王炤坤 叶健

山西煤老板在省外有财大气粗、大把花钱的名声,他们的家乡近年来却出现了投资“贫血”。山西省多名政协委员提出,近年来山西经济总体发展良好,但由于煤老板大量转移财富、区域经济结构单一、投资环境欠佳等原因,山西资金外流现象十分严重,使得经济结构调整中重点发展的高新行业、中小企业遭遇“贫血”危机,严重影响山西的可持续发展。有学者指出,给山西进行“止血”和“补血”刻不容缓。

深陷“失血”困境

近年来,山西“煤老板”在全国火爆的楼市、车市中的“火爆表现”,大大提升了山西的“社会知名度”。历史上山西人有钱,现在也不少,这就是煤老板展示给我们的“山西印象”。

中国社科院近期发布的《2006年:我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显示,2005年山西全省GDP为4142.2亿元,人均GDP为12283元,在中部六省中居第1位;财政总收入757.9亿元,增长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914元,在中部排第2位。

尤其是自2002年煤炭价格走高以来,山西人、尤其是煤老板们的腰包日渐丰盈。据统计,2005年山西人均储蓄存款12万元,比全国平均值高出1200元。

然而,山西由资源产业积累起来的大量资本,并没有在山西进行大规模的再投资,相反,“资本肥水”外流甚至外逃现象正日益加剧,成为了山西全省上下一块无法释怀的心病。记者从中国银监会山西监管局了解到,2006年山西存款8000余亿,本地企业从银行贷款4868亿,中间存贷差达到3500亿左右,存贷差占存款总额的比重为40%左右,高出中部6省第二高的河南9.9个百分点。

“换言之,这3500亿,银行都投到其他地方去了,等于山西变相支援了其他地方的建设。” 中国银监会山西监管局的有关负责人说。

煤炭是山西人的“财源”,但专家预测,山西的煤最多还可挖70年左右。因此尽快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非煤产业势在必行。然而,作为结构调整中重要内容的中小民营企业、高新技术行业,却因山西经济“失血”过度而遭遇了投资“贫血”。山西省政协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在此次政协会议上称: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问题突出,主要体现在获取银行贷款的小企业比例低和户均贷款数额的下降上。

缘何“肥水”难留?

人们对山西资金外流最直观的认识来自于声势浩大的煤老板购房团。近年来,山西大批煤炭富翁在北京、上海等地四处出击,出手阔绰,一掷千金,动辄祭出“团购”十几套,甚至几十套别墅等高档住宅的“壮举”。坊间流传,在北京,来自山西的购房者大约占到了外地进京购房者的40%。“山西煤老板购房团”与“温州炒房团”南北呼应,成为近年中国楼市的两大别样景观。

因煤老板外地置业举家外迁而导致了多少资金流失,目前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据,但山西多家研究机构称,这一数字保守估计在100亿以上,是山西资本外流的一个重要通道。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大批山西煤老板们携资外迁呢?记者接触了部分煤老板了解到,山西地处内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促使煤老板们寻求更好的生活环境是原因之一。此外,煤炭开采是高风险行业,煤老板们更愿意将自己的家安在遥远的异地,如此一旦出事可以避免很多麻烦。而一旦获利,异地消费可以避免更多的非议。

然而,还有学者尖锐指出,煤老板们“携资外迁”还在于他们试图逃避自己的社会责任。私挖滥采、矿难频繁、污染严重、地下水系遭到破坏……经过多年的开采,山西的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部分煤老板在外地购豪宅买名车,赚足钱后一走了之,留下烂摊子让无力举迁的普通百姓生活其间,成为“生态难民”,其实质是不愿意为自己所破坏的公共环境承担应负的修复责任。

除了高消费,山西不够完善的投资环境和投资渠道是导致资金外流的另一重要原因。多年以来,国家对山西“能源基地”的定位,造就了山西省畸形单一的产业体系,后果之一就是除了煤炭及其关联产业之外,山西没有更多的产业能提供好的投资机会。一位银行业内人士指出,不是银行嫌贫爱富,只因山西确实没有好项目,而煤焦行业的中小企业发展风险大,银行一般很难放心放贷。

有学者认为,山西投资环境不好表面上是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症结则在于“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一些地方官员没意识到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这导致了他们往往违背市场经济客观规律行事。

“止血”和“输血”综合治疗

有学者认为,山西付出环保、生态等极大代价挣下来的一大笔资金,通过各种形式大量流失,这使山西经济结构正成为一种在再生产过程中损耗与补偿极不对称的衰竭性经济结构。因此,吸引和留住这些资金使之服务于山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如何才能让本地资本“落地生根”?山西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冯子标教授简要开出药方:一是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主要是引导民间资本充分进入竞争行业,国有重点企业也要引入民营资本,发展混合经济;二是培育新兴支柱产业,如新型煤化工、装备制造业、新型材料业等资本密集行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让逐利的资本找到增值的“生长点”;三是要优化资源城市的消费环境,提高休闲、消费和文化娱乐的综合承载功能。

中国银监会山西监管局局长刘元认为,像山西这样的中部资源经济大省,应当通过金融创新解决“钱留不住”和“资本、项目不对接”的问题。他建议应当建立政府、企业和银行的三方经常性对接机制,同时在法规和政策的范围内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延伸服务,发展区域银行,尽快启动“晋商银行”,促进本地资金再投资。

留住本地钱,广招四方财,大力引进外资进行“补血”。实际上,山西省已经迈开了“引进来”的步伐。山西省在“十一五”规划中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5年内全省至少要完成1.6万亿的固定资产投资,这比“十五”期间的5900亿增加了1万多亿元。为此山西省先后赴上海、香港等地举行了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活动。

同时,国家正在山西实施全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通过建立煤炭开采的补偿机制,如资源有偿化使用、征收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和煤矿转产发展基金,从机制上解决煤炭工业和煤炭主产区的“经济贫血”问题。

来源: 新华社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 农业发展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