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白俄罗斯“没完没了”的石油和天然气争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广大石油消费国提升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事实上,为了尽量减少对外国能源的依赖,规避地缘政治等各种突发事件对本国能源供应乃至整体经济的冲击,全球各国都在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各自的能源安全,譬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拓宽能源进口渠道、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等等。不过,有关专家指出,从长远的战略角度考虑,加强开发石油、煤炭以及天然气之外的替代能源,才是解决能源安全的根本所在。
能源有两不可抗因素
撇开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本身就会有用完的一天不说,单就现在而言,这些能源的供应也要受到很多“不可抗力”影响。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的说法,这些不可抗因素主要是两大类:天灾和人祸。
天灾,最近的典型例子可算是2005年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这一被称为“有史以来美国最大灾害”的飓风横扫了美国的石油重地墨西哥湾,使得这个占美国石油总产量四分之一的产油区一度陷入瘫痪。不仅影响了美国国内能源供应,而且还刺激国际油价屡创历史新高,给全球社会、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
而提到人祸,战争对国际能源体系带来的影响自然不言而喻。即便是发生在俄罗斯与白俄罗斯两国之间的“斗气”和“斗油”事件,也一度牵动了欧洲大陆的神经。与去年的俄乌天然气之争时的情形一样,今年1月的俄白能源争端,让俄罗斯石油最大买家之一的欧盟再度成为“无辜”受害者。
提升能效首先应节能
要规避天灾人祸引发的能源供应风险,各国都“各显神通”,但总的来说,无非是两方面:开源和节流。专家指出,对于那些国内资源匮乏、经济实力有限的国家来说,主动节能对提升能源安全尤其重要。
全球能源消耗最大的是美国,美国三分之二的石油消耗在汽车上,汽车节油成为整个节能领域非常关键的一环。为此,布什政府十年来首次对汽车节能技术设置硬性指标,规定2007年产汽车的燃效必须从每加仑行车20.7英里提高到22.2英里。美国还拟对2008年至2011年产的卡车和运动型多功能车实施类似的硬性指标。对于节能汽车,美国政府则予以每辆车最高免税3400美元的鼓励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