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改院院长迟福林。中国网 王东海摄
党的十九大擘画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其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的目标如何实现?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从哪些方面取得突破?就这些问题,中国网记者专访了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中国网: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您怎么理解这一主要矛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迟福林:十九大报告提出主要矛盾的变化,这是历史性的标志、历史性的趋势、历史性的要求和历史性的目标。
第一,这是改革开放近40年进程中一个标志性的变化。老百姓从解决温饱到解决生存,再从生存阶段向发展阶段转型,这是改革开放历史变化的集中体现。
第二,经过改革开放,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老百姓对教育、医疗、健康、旅游、信息等发展性需求日益突出。比如,改革开放最初赚90元、100元就可以解决吃饭问题,现在100元中有40元、50元是用于与自身发展相关联的一些服务性消费。所以,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反映了我们整个发展进程的历史趋势。
第三,更重要的是,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一个历史性任务。服务性消费需求提升后,老百姓对社会保障、养老、医疗、民主法制、社会公平正义、环境保护等公共产品的需求明显加大,这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确实日益提升。
第四,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给党和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历史性目标。如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就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过大、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环境保护不充分等矛盾。
中国网: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是党的十九大为我国未来发展提出的新目标,您认为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迟福林:这是我们多年来跟踪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建立橄榄型社会。进入新时代,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低是我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个重要体现。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重点要放在如何尽快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我估计随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收入分配制度、创新创业、教育结构改革、教育水平提高,未来五到十年有可能中等收入群体能达到一半或者更多一点。
首先,要在改革中找出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需要加大力度,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需要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其次,要深化改革,就要在产权、制度等相关方面下功夫。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当中,要切实推进“三权”分置的改革,使相当一部分农民获得比较可观的财产性收入,我相信加上劳动收入,一部分农民就有可能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第三,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中等收入群体的增加。比如,通过税收结构调整,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使他们尽快达到或者超过50%,这是未来五到十年社会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我们进入新时代,面临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网: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您认为需要从哪些方面取得突破呢?
迟福林:从经济层面来说,“一带一路”是我们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一个重大选择。
首先,“一带一路”的重要内涵是双向开放。“一带一路”汇集沿线65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广阔的市场。以产能合作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推进经济合作,加快贸易便利化,提高贸易规模可以带来巨大推动力。
其次,“一带一路”要以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自由贸易网络为重点。比如说双边、多边自由贸易政策就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区域经济合作,提高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而带动人类发展。我认为,一定要从沿线国家的实际需求和条件出发,灵活推动各种形式的自由贸易网络,这对提高沿线国家发展水平极为重要。
第三,更重要的是“一带一路”要融入人文交流。只有通过更广泛、更直接、多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才有利于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这一点来说,“一带一路”是当前或者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推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倡议。
(策划:王东海 殷晓霞 陈所华 陈薇;主持人/编辑:殷晓霞;摄像:李阿彬;摄影:王东海;后期:杨若曦 刘梦雅;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