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沙漠化研究进展与未来防沙治沙思路

发布时间:2020-06-28 16:42:11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杨萍 等  |  责任编辑:张蔚蓝
关键词:西藏,土地沙漠化,防沙治沙

西藏土地沙漠化的防治成效

截至 2009 年 6 月,西藏自治区累计防沙治沙 426.67 km2,仅 2006—2009 年 3 年间,全区完成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投资 6 000 多万元。在日喀则市江当乡、拉萨市曲水县察巴朗村、山南地区扎囊县朗赛岭村、阿里地区狮泉河镇等不同沙漠化类型区域建立了沙化土地治理示范点,在沙漠化危害的重点区域实施了沙漠化防治工程,沙害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人民网于 2010 年 9 月25日报导“昔日风沙成灾的西藏山南地区雅鲁藏布江北岸,如今已是杨柳青青、绿树成荫,整个雅鲁藏布江犹如一条蜿蜒的绿色长廊”;新华社于 2011 年 8 月 12 日报导“拉萨、日喀则和泽当的扬沙天气每年分别减少了 32 天、34 天和 32 天,狮泉河镇曾受风沙危害面临搬迁的威胁已基本解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 2016 年 10 月26日发布《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2008—2014 年)建设成效评估》指出“沙化面积减少,工程区风沙治理成效显著。”

回顾近 30 年对西藏沙漠化的普查、监测、研究与治理示范等工作,西藏沙漠化状况的研究经历了普查调查与科学研究、技术示范与区域治理、全面治理与生态恢复 3 个阶段。在国家有关部门、西藏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藏沙漠化土地的调查、研究、治理示范和治理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沙漠化危害已得到有效遏制,沙漠化发展趋势已从根本上得到逆转,随着治理成效的逐步体现,西藏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加速向健康方向转变。

西藏防沙治沙对策建议

由于西藏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沙漠化土地的治理必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尤其在人-地矛盾突出的“一江两河”区域和草-畜矛盾加剧的阿里高原与藏北高原,沙漠化的扩展与逆转处于动态的变化中,一旦放松对沙漠化土地的治理,极有可能造成土地沙漠化“死灰复燃”。因此,在沙漠化土地的治理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建议西藏自治区政府将土地沙漠化防治作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 年)》的重要内容,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加大支持力度,长期坚持不懈,狠抓防沙治沙。

制定新时期防沙治沙规划。针对目前西藏沙漠化发生逆转的新态势,调整防沙治沙的目标和思路,研究新的防治模式,制定新时代的治理规划。在“全局性、阶段性、保护性、科技性”原则指导下,从全区全局战略高度上认识不同地区的防治重心有所区别,不同阶段的防治措施有所不同,分期分阶段持续治理;在生态保护前提下开展治理技术研究与治理工程建设,为西藏生态屏障工程提供防沙工程的建设思路和技术支撑。

持续开展防治工程试验示范建设。继续开展“一江两河”中部流域沙漠化土地综合治理示范工程、藏北高原草地生态保护示范工程、阿里高原退牧还草与城镇生态保护示范工程、藏南三江河谷区防沙林生态工程建设,特别是重视示范工程的后期管理与运维,使之可持续发展。

开展西藏沙漠化土地的新一轮调查。利用多种技术和方法,掌握西藏沙漠化土地最新的准确数据,保障西藏防沙治沙的准确有效。

引入信息化技术,开展定位监测,精确到逐块整治流动沙丘。西藏的流动沙丘相对集中,沙地面积相对较小,但危害十分严重,建立对流动沙丘(地)的遥感影像数据处理、GPS 定位和 GIS 技术等 3S 技术的监测,开发研制定位监测系统,对沙丘(地)进行重点治理,使流动沙丘(地)逐渐演变为固定沙地。同时,引进现代信息化技术服务于土地沙漠化整治、生态环境建设、资源开发利用、灾害防治与预警等方面发挥应急处理和防控。

将沙漠化土地防治同重大生态工程和精准脱贫相结合。沙漠化土地防治应与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场保护、防护林建设等生态工程和农区畜牧业发展工程紧密结合,并且与西藏农牧民精准脱贫、共同富裕紧密结合,互相协同,探索出一条防沙治沙—生态建设—生态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和富裕的道路,为西藏稳定和繁荣做出科技贡献,确保“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天蓝地绿水清。

(作者杨萍,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研究员。魏兴琥、李 森,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董玉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

<  1  2  3  4  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