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的现状与未来

发布时间:2020-01-22 10:53:42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贺鹏 陈军 乔格侠  |  责任编辑:杨霄霄
关键词:生物标本馆,生物标本,战略生物资源

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面临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自建立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几代分类学家的努力,无论是规模、馆藏量还是保藏条件,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为国家在生物资源保藏、科研支撑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与发达国家国际一流标本馆(博物馆)相比还有很多不足,与国家高速发展的科技需求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在发展方面还面临一些问题。

1 .关键问题

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生物标本收藏存在机构和资源保存分散、重要资源重复收集、信息碎片化、存量资源整理缓慢、资源藏量增加缺乏宏观布局和针对性、缺乏资源分类鉴定人才、标本数字化工作没有统筹安排、共享仍然存在障碍、服务存在随意性和主动性等问题;同时,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有待广泛推广与实施。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生物标本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也严重影响了中国从国家水平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资源优势与科研实力。

具体来讲,有 6 个方面。① 发展定位方面。部分标本馆(博物馆)的定位与目标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和聚焦,需要更加体现出标本馆(博物馆)发展以科研活动作为依托,特色研究所的标本馆(博物馆)建设尚待加强。② 资源收集方面。虽然在采集方法和技术方面不断涌现新技术、新工具,但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愈加重视和对生物资源保护力度的加大,生物标本采集都将越来越受到限制,馆藏量的增加会受到一定的影响。③ 保藏及管理方面。由于标本制作专业人员的缺失,且难以用机器代替,标本制作成本越来越高,标本制作的速度远低于馆藏增加速度,造成标本积压、无法共享。④ 研究利用方面。在标本借阅服务过程中需要在确保标本安全的前提下满足科研人员需求,因而服务过程存在某些必不可少的环节(如申请许可、等待通过、提交报告等),其花费的时间和资源成本可能降低了生物标本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对体量较小的标本馆来说,标本覆盖的地域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标本利用率更低。⑤ 信息共享方面。资源挖掘与针对性服务有待加强,资源与信息共享水平也有待提升。⑥ 经费支持方面。标本馆(博物馆)的发展需要得到研究所的支持和稳定的运行经费支持。

2. “瓶颈”问题

综上所述,制约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运行与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方面是经费和人才问题。有了充足的经费,可以极大地加强硬件方面的建设,增加标本保藏量和代表性,加快数字化标本馆(博物馆)建设,提高标本信息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和稳定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和技术管理队伍。经费和人才这两者相辅相成。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科学院院内各标本馆(博物馆)各自为战的独立管理体制,分散化的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形势要求,也很大限度地制约了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的发展。

 未来展望与建议

对于上述问题,急需对生物标本资源在国家层面进行整合,成立国家生物标本馆,并让其进入中国科学院的创新体系,纳入统一的管理体制。

1 .国家生物标本馆的建设

2018 年 9 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组织中国科学院院内 7 家研究所标本馆和院外 6 家高校标本馆联合申报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同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也组织全国 16 家植物标本馆联合申报“国家植物标本资源库”。2019 年 6 月 5 日,“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和“国家植物标本资源库”均顺利获得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批准。

两个国家平台旨在通过整合我国动植物标本资源,依据相关标准、规范开展动植物标本的收集、整理、制作、保藏、研究等工作,对标本进行数字化建设,以此推进我国生物标本资源保藏、管理、建设水平。同时,以实物资源、数字化资源和科研资源为依托,通过实体馆、门户网站等途径面向社会进行资源共享,实现生物标本资源在科学研究、国家建设和科学普及等方面的服务功能。

国家平台的建立,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大尺度的研究非常有利,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大型标本馆(馆藏量大于 100 万号)才能提供全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时期收集的标本,并从生物地理和全球气候变化入手,结合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对标本的研究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提供前所未有的时空视角,从而揭示更多自然奥秘,并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参考。

国家平台建立之后,在专项资金的支持下,预期未来各馆在运行管理、资源收集与保藏、科研支撑与社会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科普活动普惠社会大众等方面也会有较大的提升。

2. 生物标本资源收集的未来格局

生物标本馆(博物馆)自其诞生以来就是基础生命科学发展的主要贡献者,不断收集和积累标本资源是其使命之一。生物标本,以及与其相关的分类学和系统学研究,也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目前,在国家战略合作的前提下,各馆正在稳步推进科研交流与合作,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开展生物资源合作研究;未来,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更密切的联系,组织系统的生物资源考察和合作,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一带一路”标本馆联盟的可行性,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更多贡献。此外,还将在服务国家重大项目,服务国门生物安全及科技基础资源调查等国家重大专项中进一步积累标本资源。

然而随着各国对生物资源的重视和保护,以及生物分类热潮的退去,未来将不再可能有大规模的标本采集活动。取而代之的是已有标本馆(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资源共享和深入挖掘利用将是未来标本馆(博物馆)发展的趋势之一。如何发挥已有标本资源的价值,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拥有生物标本的机构应该以“了解地球生命”为使命,这将有助于在日益重视生态环境的背景下增加对生物标本的使用,从而使社会对这些标本、相关研究以及标本所在机构的赞赏、鼓励和支持也随之增加。

在一个生物多样性信息比以往需求更大的时代,全世界生物标本馆(博物馆)保存的数亿份植物、菌物和动物标本正是提供这样的信息、数据和知识的源泉,能够揭示其他数据来源无法观察到的模式,有着改变全球变化生物学领域的巨大潜在价值。生物标本作为生物多样性信息的重要载体,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机构重视,各国正积极开展生物标本数字化工作。我国也已从 2003 年开始,在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支持下,对生物标本开展了大规模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国家标本资源库建立之后,未来将进一步推动数字化工作,向全面建设地球生命数据保藏中心迈进,从而为国家、科研和社会发挥更有力的支撑作用。

3. 生物标本馆(博物馆)运行模式的发展趋势

为配合国家标本生物资源平台建设,生物标本馆(博物馆)运行模式也将发生变化。平台将采取“平等、互利、成果共享”原则,以分别建设、集中共享的方式进行资源共建、共享。依托单位与共建单位组成网络状结构,依托单位全面负责平台运行,制定建设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负责信息汇交、审核、发布以及门户网站管理建设,对共建单位进行工作考核,负责在线服务系统建设和运行,组织开展资源共享服务,实施平台经费使用。共建单位遵守平台管理规章制度,接受工作考核和绩效评价,根据建设规范和标准开展各项工作,提供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实物标本资源归各单位所有和保藏,而信息数据则均须汇交平台管理使用,其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共建单位和平台共有。根据平台运行与管理需求,管理人员也将进行相应调整。特别是要设立数据分析挖掘人员和共享服务人员,以极大地促进标本资源的利用与共享。

未来“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和“国家植物标本资源库”的建设将充分展示资源大国的优势和科学发展的实力,推动生物多样性的认知与长期监测,支撑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创新,促进生物标本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贺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陈军,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乔格侠,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  1  2  3  4  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