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的现状与未来

发布时间:2020-01-22 10:53:42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贺鹏 陈军 乔格侠  |  责任编辑:杨霄霄
关键词:生物标本馆,生物标本,战略生物资源

3 .与发达国家标本收藏机构的对比

目前,世界一流的生物标本收藏机构有 10 余家,均位于欧美发达国家。美国的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成立于 1846 年,拥有 16 家博物馆,保藏着许多珍贵标本,其馆藏总量已达到惊人的 1.45亿号,是世界最大的博物馆体系,同时也是美国公共教育、国民服务以及艺术、科学和历史等领域的研究中心。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al History Museum)原为 1753 年创建的不列颠博物馆的一部分,目前馆藏量超过 8 000 万号,是欧洲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其他世界著名博物馆,如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美国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美国加州科学院金博尔自然历史博物馆(Kimball Natural History Museum)、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德国自然历史博物馆(Museum für Naturkunde)等,馆藏量也在 3 000 万号以上。

这些 3 000 万号以上级别的收藏机构大多历史悠久,标本藏量多,代表性广,各有特色;拥有一批著名的分类学家和稳定的科研队伍,便于长期从事分类学研究;出版了大量覆盖全球的专科、专属分类学和系统学专著,大多有自己发行的正式学术刊物,并已在世界范围产生极大影响;同时有一支稳定的高水平技术管理队伍,有固定的、较为充裕的研究和运行经费;保持与国内外有关机构进行标本交换,并经常有目的地组织队伍进行标本采集;标本管理的科学性强,已建立起相应的标本数据库,尤其大都对模式标本建立了信息数据库。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在标本收藏、管理及可持续利用方面还有差距。工委会成立前,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标本量、物种数和代表性仍有许多空白,分类研究力量薄弱,还不能全面反映我国的战略生物资源的实况和优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为解决重大科研问题等提供技术支撑方面的作用仍然没有充分发挥,相关科普工作需要加强,现代化管理水平也有待提高。工委会成立后,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建设事业奋起直追,经过 10 年的发展,已有了明显的进步。馆藏量达到百万级别的标本馆(博物馆)已有 5 个,其中国家动物博物馆馆藏量已达 800 万号/份以上,是亚洲最大的生物标本馆(博物馆)。

4. 取得的成果

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的工作主要包括 3 方面:① 以标本为中心的收藏、整理、鉴定、数字化及管理技术研发等战略生物资源收集和保藏工作;② 依托馆藏标本,在支撑科学研究、服务国家战略计划、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支撑专业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需求方面的工作,如经典分类研究与生物物种资源研究等;③ 科学普及工作。

战略生物资源收集与保藏

战略生物资源的收集与保藏是生物标本馆(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近 5 年来,配合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各馆开展针对性考察和采集,共组织国内外考察 1 100 余次,采集标本 261.8 万号/份,整理制作 163.2 万号/份。国内考察主要集中在生物多样性研究热点地区和以往考察薄弱的地区,如青藏高原、西南山地等。各馆也根据自身定位和特色进行采集。例如,东北生物标本馆对东北地区动、植物的采集,海洋生物标本馆和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对我国近海及其他海域的考察和采集等(图 3)。国外联合资源考察则主要集中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包括中亚、东南亚、非洲、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等地。

通过不断地考察和采集各馆积累了大量标本。各馆馆藏量稳步增加,标本总量从 2013 年底的 1 774.0 万号/份持续、平稳地增加到 2018 年的 2 038.5 万号/份,增长率达 14.9%(表 3)。同时,定名标本和标本数字化量也稳步增长,定名标本增长了近 10%,目前已占馆藏标本的 56%,数字化标本占 48%(表 4)。

<  1  2  3  4  5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