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的现状与未来

发布时间:2020-01-22 10:53:42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贺鹏 陈军 乔格侠  |  责任编辑:杨霄霄
关键词:生物标本馆,生物标本,战略生物资源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生物标本是自然界各种生物最真实、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和实物记录。生物标本在许多领域都为社会带来利益,包括生物安全、药物研发、公共卫生和安全、环境变化监测以及传统分类学和系统学研究等。生物标本馆(博物馆)则是长久妥善保存这些记录的场馆,其建立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生物标本的收藏不断扩大、保存时间不断延长,从而为科研提供多种多样的研究材料,为社会大众展示千姿百态的自然生命,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生物安全提供资源保障。

我国生物标本馆(博物馆)始于 19 世纪外国传教士的建设,我国自己的生物标本馆(博物馆)事业则起步于 20 世纪 30 年代,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得到壮大。截至 2016 年,我国已有 300 余家各类生物标本馆(博物馆),收藏量近 3 500 万号/份,其中中国科学院系统的 19 个生物标本馆(博物馆)的馆藏量约占我国的一半。本文在总结近 5 年(2014—2018 年)来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目前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相应建议。

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现状

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是国家动物、植物、菌物、化石等标本保藏、研究和科学教育的重要实体,是全国生物标本集中保藏的最主要场所,在国家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 20 世纪 50 年代建立以来,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一直担负着我国战略生物资源的收集、整理、保藏、研究与可持续利用的国家与历史使命,代表着国家战略生物资源的整体水平,致力于研究生物多样性、揭示生物进化规律,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1. 基本定位、组成与布局

2008 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工委会”),主要任务是在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领导下,协助调查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的工作状况,提出改革、发展和建设的意见与建议,编制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报告,并进行检查评估;促进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之间的科技协作、学术交流和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与国内外其他生物标本馆(博物馆)之间的合作,组织和参与与生物标本馆(博物馆)工作有关的学术活动,促进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的对外宣传与交流。

目前,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包括了由 18 个研究所作为依托单位的 19 家标本馆(博物馆)(图 1),分布于全国 12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图 2);收集保藏的生物标本资源涵盖了动物、植物、菌物、古生物等,拥有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生物标本馆(博物馆),以及一系列我国最大、最有特色的专类标本馆;是我国最大、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生物标本资源保藏体系与数字化数据网络,也是生物标本资源整合与共享利用的平台;其收藏生物标本的采集地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地区和生境类型(包括海域)。

图 1 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工作委员会组织结构图

1  2  3  4  5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