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礼:中科院 70 年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12-24 11:55:12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白春礼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历程,建设经验

中关村“特楼”,就是这段奋斗年代的历史见证。这 3 座三层住宅楼,是 20 世纪 50 年代初建设的,当时钱学森、钱三强、何泽慧、赵忠尧、郭永怀、贝时璋等 60 多位科学家都住在这里(图 5)。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是新中国主要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32 人是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6 位是“两弹一星”元勋。他们以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为新中国科技事业起步建设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留下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成为科技界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祥地,中关村“特楼”记载了新中国科技发展史,因而于 2019 年被列入了北京市首批历史建筑,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基地,将激励更多的青年一代投身科技、奋勇攀登。

图 5 中关村“特楼”外景( a )及其内部的郭永怀和李佩故居门口( b )、钱三强和何泽慧的书房( c )

从 1978 年到 1994 年:改革探索阶段

1978 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作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大会闭幕的书面讲话中,宣告“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中国科学院率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率先恢复正常科研秩序,率先开展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交流合作。1985 年科技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科学院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实行了“一院两种运行机制”,在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的同时,把全院的主要科技力量投入到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中关村就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中关村的崛起不是偶然的,中国科学院建院之初两个重要决策就已经埋下了伏笔。① 决定将北京的研究所选址在中关村,主要考虑到这里靠近清华大学等高校,便于科研方面的交流合作;② 除了最早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力学研究所等外,又通过“四大紧急措施”成立了电子学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半导体研究所和计算技术研究所。现在来看,这两个决策对后来中关村发展高科技产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80 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陈春先创办了我国内地第一家民营科技公司。1984 年,柳传志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10 位职工,用 20 万元创办了计算机公司(图 6),在中关村这块创新创业的沃土上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后来的联想集团。此后,一大批研究所和科研人员在中关村创办企业,包括当时最有影响的“两通”(四通和信通)、“两海”(科海和京海)等,在我国掀起了科研人员“下海”创业的第一波热潮。如今的中关村,成了中国科学院的代名词,也成了我国创新创业的地标,一批新生代科技企业在这里不断孵化、成长,继续书写着中关村的传奇。

图 6 “联想”创立之初在中关村的办公地点

<   1   2   3   4   5   6   7   8   9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