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冰川灾害

发布时间:2019-12-09 11:28:53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邬光剑 姚檀栋 王伟财等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冰川变化,气候变暖,冰川灾害,灾害风险

人类活动增加了冰川灾害风险

冰川灾害的危害程度与人类活动的强度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即使在偏远地区,放牧活动、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重大工程建设等都在发展,人类活动越来越接近冰川活动的影响区,邻近冰川区的人类活动也在增强。

以我国西藏自治区为例,其冰川数量(21 863条)和面积(23 795.78 km2)居全国第一位。全区常住人口从 2000 年的 258 万增加到 2018 年的 344 万,而乡村人口从 1980 年的 154.2 万增加到 2017 年的 233 万(国家统计局数据),这就增加了冰川灾害的潜在危险。青藏高原上溃决风险较高的冰湖主要分布在藏东南一带,但溃决危险较高的冰湖则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中段的吉隆、聂拉木和定日一带,其原因是冰湖溃决造成的潜在社会损失与这一地区的人类活动更易受冰川影响有关。人类活动的增强,特别是一些居民集聚区和交通干线区与冰川灾害频发区重叠,增加了冰川灾害的危险。

冰川灾害的应对

近期的气候变化使得冰川灾害的风险增加,需要采取相应的科学对策。首先,需要通过详细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厘清冰川灾害的区域分布特征和发生规律;其次,加强冰川变化和冰川灾害的监测研究,揭示灾害的动力学过程和机理,评估冰川灾害的风险;最后,应当采取积极的监测预警和防控措施。这些措施包括:

构建冰川灾害综合防控体系。在藏东南、喜马拉雅山中段等冰川灾害频发区建立冰崩、冰湖溃决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灾害预警预报、风险处置、防灾减灾、群测群防、应急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等灾害防治关键环节,形成冰川灾害综合风险管控体系。

提高对各类灾害调控能力。针对冰崩、冰湖溃决、冰川泥石流等灾害,开展系统的冰川灾害风险调查评估,研发重大工程区和交通干线区的风险防控关键技术,制定川藏铁路、川藏公路、中巴公路等主要交通干线冰川灾害风险防范预案。同时,在青藏高原国家重大工程的论证决策、勘察设计、项目实施全过程中,统筹考虑冰川灾害影响,采取相应工程措施,提升工程冰川灾害防范能力。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防灾抗灾标准。尤其是在城镇、重要交通干线和重大工程区域,要提高房屋、公路、铁路、输油管道、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防灾抗灾标准。

根据第 5 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模拟结果,在未来温室气体中等排放情景(RCP4.5)下,相对于 1960—1990 年的基准值,青藏高原气温到 2050 年可能将上升3.2℃;而在全球温室气体高排放情景(RCP 8.5)下,升温幅度将达 3.5℃;在温室气体中等排放和高排放背景下,到 2100 年青藏高原的升温幅度可分别达 3.9℃和 6.9℃。随着气候变暖的持续,青藏高原上冰川的不稳定性增加,相应冰川灾害的风险也将增大。

目前,我们对冰川灾害的孕灾环境、灾害过程以及发生机理仍然认识不足,也缺乏有效的应急和防灾手段。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中冰川变化及冰川灾害是重要的科考内容之一。借助这一机会,开展冰川变化与冰川灾害研究,揭示冰川变化和冰川灾害的发生机理,提出科学应对方案,这不仅将产出面向科学前沿的冰川灾害机理研究成果,也将服务于面向国家需求和地方发展的冰川灾害监测预警。(作者:邬光剑,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姚檀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兰州大学;王伟财,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赵华标,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杨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张国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生海,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余武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类延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胡文涛,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  1  2  3  4  5  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