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次青藏科考和“丝路环境”专项在“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研究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
“亚洲水塔”冰川、积雪、冻土、湖泊和河流等关键过程的变化是水体多相态转换与作用的过程,是一个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地球系统科学前沿问题。“亚洲水塔”变化的灾害风险不但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也对“一带一路”地区众多国家水资源规划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带来环境风险,事关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这些挑战和风险的应对,需要多学科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来解决。
为了研究“亚洲水塔”的变化与影响,并提出科学应对方案,中国科学院率先部署了“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以下简称“丝路环境专项”)。通过“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丝路环境专项联合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科学家,通过综合集成观测和模拟,对“亚洲水塔”的变化和影响进行过程和机制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应对方案,服务于“亚洲水塔”和“一带一路”地区的水安全战略和水资源管理。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环境署(UNEP)等国际组织已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提出的“亚洲水塔”观测-模拟集成研究计划纳入其行动计划。
在丝路环境专项的支持下,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将传统的地学观测与高新技术结合,目前已经在“亚洲水塔”动态变化方面取得了国际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最新引领性成果,研究成果发表在 Nature、Science、Bulletin of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和 Nature Geoscience 等期刊上。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印度季风与西风影响下的“亚洲水塔”动态变化现状,分析了新型冰崩灾害的成因,从地球系统科学理念提出了系统的“亚洲水塔”变化三维观测方案等。部分成果入选 2018 年“中国科学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14 项标志性重大成果”。特别是,通过高新技术与前沿科学问题的融合,2019 年 5 月,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利用浮空艇平台实现了 7 003 m 高空水汽传输垂直变化过程观测,创下浮空器原位垂直科学观测的世界纪录 。2019 年 1月25日和 5月2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两次对此项科考工作进行专题报道,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亚洲水塔”科考成果融合于国家和区域水资源水安全战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承担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中国冰川变化批示的重大任务,于2019 年 5 月完成《关于我国冰川变化影响及对策的报告》《加强中国冰川变化监测的总体方案》等报告。在 2018 年 8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召开的中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调研汇报会上,“亚洲水塔”科考成果为“加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建议提供科技支撑。针对雅鲁藏布江的堵江灾害,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队长姚檀栋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和西藏自治区主席齐扎拉一起现场勘查;确定堵江成因为冰崩,并协调多方研究力量,快速完成《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冰崩堵江事件科学评估报告》,为西藏自治区的后期减灾行动提出了可实施的科学方案。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对该报告作出重要批示。在此基础上,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正在加快建设雅鲁藏布江冰崩堵江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今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将以阐明“亚洲水塔”各关键过程的变化特征、揭示近 50 年来“亚洲水塔”变化的过程与机理和预估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亚洲水塔”的变化趋势为基础,开展“亚洲水塔”变化对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水循环与水生态的影响研究,进行“亚洲水塔”水-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系统的链式响应评估,拓展三极(“第三极”、南极、北极)气候与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的全球尺度联动研究和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同时要体现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水平“用得上、有影响、留得下”的定位,建设自动化监测预警平台和示范,提升区域防灾减灾能力。(作者:姚檀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兰州大学;邬光剑,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徐柏青,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伟财,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高晶,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安宝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