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机构在东北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挑战和建议

发布时间:2019-09-17 10:58:12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李振国 温珂 郭雯 于贵芳  |  责任编辑:张蔚蓝
关键词:科研机构,东北地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国科学院

中科院在东北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初现

本地转化不断提升,重点领域效果突出

近些年,中科院在东北地区研究机构产出的科技成果相当一部分是在我国南方等地转化,但在中科院沈阳分院、长春分院以及东北地区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科技成果的本地转化率也在不断提升。例如,2017 年中科院在辽科研机构科技成果本地转换率就较 2016 年提高了 10个百分点。尤其是在一些重点领域,中科院转化的科技成果大都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培育新兴产业,引领东北产业结构转型。中科院在机器人与自动化成套装备、先进材料、光电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培育出近百家高技术企业,推动了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发展。其中,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公司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产品门类最全的工业机器人公司;长春长光辰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背照式 CMOS 图像传感器填补国内空白;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吉林一号”,开创我国民用商业卫星的先河。

助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中科院科研机构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应用于钢铁、装备制造、石化和农业等传统产业,助力提升东北地区产业的技术水平。例如,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工业生产,技术指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热加工过程可视化及其成套技术”带动装备制造业的热加工升级改造;“SEBF/SLF 重腐蚀防护技术”先后在西气东输、港珠澳大桥等国内重大工程中进行了成功应用,并转让给辽宁省凌源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与产业链企业深度合作,促进集群式发展

近年来,中科院发挥技术和组织优势,转变以往单点式科技成果转化方式,探索以科技引领产业链构建,推动产业链向创新集群发展的新模式。

探索集群式转化。中科院衍生企业品牌——科仪、拓荆、芯源、博微、新松等在沈阳形成了 IC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集聚和整合了沈阳 IC 装备的研发资源与供应链资源,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联手开拓国内外市场,而 PECVD(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设备、ALD(原子层薄膜沉积)设备等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

尝试沿产业链系统性转化。中科院组织金属研究所、沈阳自动化研究所、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软件研究所等与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及相关配套企业合作,在“转向架材料、转向架制造执行系统、新一代半导体激光加工装备、高速列车车体弯曲型材、制动软件分析和故障诊断系统”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实现了我国高速列车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化,系统性提升了产业链整体的创新能力。

知识纽带作用增强,回流效应显现

中科院在东北地区的研究所大都具有较强的应用研究能力,并与很多企业建立了较为稳定的研发合作关系。2012—2016 年,中科院在东北地区的 7 个研究机构来自企业的技术性收入占各自研究所总收入比例在 60%—91%,这远高于中科院整体水平,尤其是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金属研究所、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来自企业的技术性收入大部分年份都在 90% 以上。随着中科院在东北地区创新载体实力不断增强、技术转移网络不断完善,一些企业在科研机构的吸引下投资东北。例如,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先后将已经在外地产业化的聚乳酸树脂、二氧化碳基聚合物、稀土交流 LED 等项目回引至东北地区,吸引企业投资,为东北振兴注入新动能。

<  1  2  3  4  5  6  7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