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

发布时间:2018-12-18 17:07:30 | 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 | 作者:崔鹏 邹强 陈曦等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灾害,一带一路,风险,自然灾害,地震

减灾防灾对策

开展风险评估。针对“一带一路”地区广泛存在的自然灾害,开展全面的本底调查,建立“一带一路”地区孕灾背景和灾害数据库;充分掌握孕灾背景,认识灾害区域分布规律与活动成灾特征;科学评估灾害风险,确定灾害风险区域、特征与等级,作为防灾减灾的基础。

建立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根据灾害类型与活动特征,利用“北斗”定位系统、高分辨率遥感监测、无人机定期监测、地表定点监测、气象观测等多种技术手段,设计监测技术方案,开展灾害动态监测;分析监测数据,建立多参数耦合的灾害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与模型。进而确定灾害监测预警等级划分体系和标准,结合灾害实时监测及数据传输的需求研发适宜的关键技术与仪器设备,构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平台。

研发重大工程减灾与安全保障技术。研发重大工程灾害防控关键技术,减小自然灾害对重大工程建设的影响,保障工程安全。此外,建立一套适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的重大工程风险综合防控机制,包括风险判识和评估方法、风险调控措施、工程风险管理模式、风险条件下的重大工程安全保障预案,有效服务于“一带一路”重大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营。

提升沿线国家的抗灾韧性(抗灾能力)。为沿线国家培养减灾技术管理人员,推进减灾知识传播,激发民众减灾的主动性和提高防灾减灾知识和意识;介绍推广中国先进的减灾防灾经验与技术,选择典型灾害点开展防灾减灾示范,分享中国经验和解决方案;从政府、当地和危险区居民等多个层次,提升应对灾害风险的能力,提高社会抗灾能力。

探索多国协调的巨灾风险信息共享与减灾联动机制。巨灾往往造成跨境灾害。由于灾害的风险管理、治理和救灾涉及到具有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和宗教背景的多个国家,只有建立有效的灾害风险信息共享和多国协调的减灾机制,才能科学高效地应对灾害风险。因此,亟待推动“一带一路”地区自然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国际合作,包括民间和政府间的合作,构建多国协调的巨灾风险信息共享与减灾联动机制,从机制上保障跨境巨灾的高效防范。(作者:崔鹏,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邹强,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陈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王东晓,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胡胜,西北大学;蒋长胜,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  1  2  3  4  5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