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一期)进展

发布时间:2018-12-18 17:07:30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郭华东 刘洁 陈方 梁栋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数字丝路,DBAR,地球,国际

“一带一路”地球大数据平台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服务

地球大数据作为新型的战略资源,是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重要手段。值得重视的是,“一带一路”区域的生态环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及社会经济等相关数据量巨大、结构复杂、来源多样。在开展“一带一路”地球大数据信息集成分析时,需要形成“一带一路”地球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能力,以实现“一带一路”多源数据信息的集成化数字再现与多要素交叉集成评估。

当前,许多“一带一路”国家的地球大数据运用能力较弱、应用研究水平较低,既无能力开展空间与地面观测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具备对地球大数据科技人才的培养能力。例如,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尚未拥有对地观测卫星和支撑海量数据处理的基础设施。同时,“一带一路”地球观测数据的共享合作十分缺乏,大量宝贵的科学观测数据沉寂在大学、研究所、政府等机构的资料库里,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同时,我们看到“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2030 可持续发展议程》有共同的愿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面临着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系统巨变等众多可持续发展挑战,并且各国所面临问题差异很大,可持续发展支撑技术储备能力不一。因此如何把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作为一个整体在“一带一路”进行研究非常困难。联合国跨国工作组在现有 17 个目标 169 个分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 232 个指标去衡量。事实上,方法论的不成熟与数据资料的匮乏,使得 SDGs 各目标的度量和监测存在很大困难。

目前,DBAR 已设立了地球大数据、农业与粮食安全、海岸带、环境变化、世界遗产、自然灾害、水资源7个工作组,以及城市环境、高山和极地寒区 2 个任务组;在全球建立了 8 个国际卓越中心,分布在摩洛哥、赞比亚、泰国、巴基斯坦、芬兰、意大利、俄罗斯和美国(图 1— 3)。2018 年 2 月,我们在《自然》杂志发表题为“构建数字丝路”的评论文章,呼吁全球科技界充分利用地球大数据,携手共建数字丝路,服务“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刊登“一带一路”文章,反映了国际科技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高度认可,对科学技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作用的高度重视(图4)。文章发表后,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地球观测组织(GEO)、泛欧亚科学实验计划(PEEX)等多个国际组织和国际计划的鼎力支持和积极响应,其中 GEO、PEEX 分别在《自然》杂志专文中进行了积极评价。

通过DBAR的实施,各国专家正联合聚焦于SDGs与“一带一路”建设决策需求,以地球大数据信息挖掘为主线,依托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充分整合多源多学科数据和研究成果,集成监测、实验、模拟、分析手段,开展“一带一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气候变化与灾害、社会经济多学科研究,揭示“一带一路”多要素、多时空、多维度动态变化的时空规律,为“一带一路”规划和建设提供宏观战略科学决策信息支持。

通过 CASEarth 等支持,DBAR 将建立“一带一路”地球大数据平台,涵盖近 50 年 49 个大类要素的时空数据。建立不少于 10 个 DBAR 国际卓越中心,建成覆盖“一带一路”国际网络,协同揭示区域地球系统整体动态规律,认知“一带一路”资源环境格局与发展潜力。建立面向 SDGs 的区域空间评估指标体系,包括 8 个相关目标和 33 个指标,实现“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进程综合科学监测。建立“一带一路”地球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四大专题方向的决策支持信息,实现常态和应急模式的宏观决策支持服务。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