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数字‘一带一路’”国际科学计划(简称“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igital Belt and Road Program,DBAR)是由中国科学家倡议发起,48 个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计划参与的大型国际研究计划,涵盖范围包括“一带一路”所有地区,旨在通过分享数据、经验、技术和知识,实现地球大数据在“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科学服务。2016 年启动以来,DBAR 已在环境变化、自然灾害、世界遗产、水资源、农业与粮食安全、海洋与海岸带、城市环境、高山和寒带等领域开展了地球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研究和创新合作。通过建设地球大数据平台,发展“一带一路”空间信息应用系统与科学模式,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科学、开放、合作的信息决策支持,成为支撑和解决区域及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个创新实践,得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广泛认可与支持。
DBAR 拟开展 3 期 10 年的研究。第一阶段(2016—2018 年):主要明确 DBAR 的愿景、目标、重点研究领域,建设地球大数据平台,建设工作组、任务组和国际卓越中心,形成国际研究网络,使“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受益。第二阶段(2019—2022 年):利用在第一阶段建立的伙伴关系和科技资源,启动 DBAR 重点研究项目,开展地球大数据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的科学服务。第三阶段(2023—2026 年):总结已有的科学突破和贡献,践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全面建成“一带一路”地球大数据平台,实现科学目标。
经过 2 年半的工作,第一阶段工作已基本完成,本文是对一期计划的回顾。令人欣慰的是,中国科学院已在部署的“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CASEarth)中,支持 DBAR 的实施,包括以地球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和纽带,建立“数字丝路”决策支持系统等,并拟在北京怀柔科学城建立国际地球大数据科学中心,为 DBAR 的长期实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