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空间考古连接“一带一路”的过去与未来
古代的文化遗存是人类过去生产、生活的“物证”,是文明历史的标记,是我们认识今天的线索和把握未来的钥匙。空间考古为我们获取这个线索和掌握这把钥匙提供了途径,它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也连接着“一带一路”的历史与将来。
心有多宽广,舞台就有多宏大。在中国科学院 A 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支持下,依托 DBAR-Heritage 课题,王心源和他的团队计划,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宏观把握“一带一路”沿线世界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发现世界遗产保护所面临的挑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保护策略;通过建立广泛的地球观测科学与技术的国际合作,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层次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信息与技术共享,包括监测、保护、管理与利用,为人类文明和丝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在未来,根据 DBAR-Heritage 的计划,2022 年前,深化 3 个区域(中国东南部和东南亚区、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区、环地中海(含北非)区研究,初步搭建“一带一路”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共享平台;到 2026 年,全覆盖完成“一带一路”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空间信息技术监测、评估与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科学建议,实现科学平台构建与数据共享,为大众、研究与决策服务。这是王心源及其团队的构想,也是中国空间考古的宏图。(作者:杨柳春《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