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源:用空间考古连接“一带一路”的过去与未来

发布时间:2018-12-18 17:07:43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杨柳春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空间考古,中国,历史

空间考古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何谓空间考古?王心源给我们做了简单的“科普”:过去的田野考古仅凭借肉眼或简单的工具去获取人类活动的物质遗存信息;遥感考古是通过解译遥感影像反映地上甚至地下遗迹和遗物的特征来发现分布于田野的考古遗存;而空间考古则是从航空到航天,从可见光波段延伸更宽域的电磁波段,且从电磁波走向机械波,从考古现场走向虚拟实验室,把遥感技术与 GIS(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导航技术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其他相关技术有效联合进行探测,从而形成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对考古遗存探测识别、分析认知与过去文化(社会)重建的一整套技术、方法与模式。

近年来,中国的空间考古快速发展。以王心源为首席的研究团队得到国家各类项目的大力支持,他研究的版图也从国内走向了世界,走向了“一带一路”。“‘一带一路’线路巨长,路网纵横交错,覆盖广大。沿线的 65 个国家和地区分布有 400 多项世界文化遗产。陆上‘丝绸之路’,从中国的西安、洛阳出发到达罗马,直线距离就达 8 000 公里。遗产数量众多、线路巨长、研究起来需要逐步展开”,王心源说。

2016 年,中国科学家郭华东院士提出“数字丝路”(DBAR)国际科学计划(十年),旨在利用对地观测空间大数据,促进“一带一路”地球科学、数据、技术和应用的科学合作,服务于联合国《2030 可持续发展目标》。

2017 年 3 月 13 日,在北京成立“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世界遗产工作组(DBAR-Heritage),由王心源研究员(中国)、Rosa Lasaponara 研究员(意大利)、Shahina Tariq 教授(巴基斯坦)、Houcine Khatteli研究员(突尼斯)担任 DBAR-Heritage(“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世界遗产)联合主席。两年来,DBAR-Heritage 联合意大利、希腊、塞浦路斯、突尼斯、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柬埔寨、缅甸开展了一系列相关工作。突尼斯的空间考古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

<  1  2  3  4  5  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