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科学大数据的机遇与挑战

发布时间:2018-09-07 11:49:20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邹自明 胡晓彦 熊森林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空间科学,科学大数据,规划建议

空间科学迎来大数据时代

数据体量爆炸式增长

在空间科学发展规划的牵引下,空间科学探测正形成多波段、多信使、链网式、天地一体化联合探测的新格局。地基方面,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一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子午工程二期工程也已启动建设;以子午工程为基础,多台站、链网式、多学科交叉协同监测国际子午圈计划也正在筹划中。天基方面,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 类)“空间科学”(简称“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成功了发射“悟空”“SJ-10”“墨子”和“慧眼”4 颗科学卫星,成果斐然。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二期(2020—2025 年)预计发射 GECAM、SVOM、SMILE、ASO-S、EP、EXTP 序列科学卫星。。

系列重大项目成功实施后所带来直接成果便是科学数据的快速积累,依托于大视场、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等新型观测技术,空间科学数据采集速率正以指数形式增长。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一期 4 颗卫星已积累的科学数据超过 200 TB,数据种类 2 000 多种,数据产品数近 200 万,预计至任务结束时,总数据量将超过 420 TB;与一期相比,二期卫星任务有效载荷数据量以倍数提升,日均生产总数据量将超过 8 000 GB,到二期任务末期,数据总量将达 52.2 PB。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空间科学卫星编目显示,自 2000 年至今,世界范围发射的空间科学卫星达到 674 颗,年平均数量超过 35 颗。而在 2016 和 2017 年,更是以每年超过 2 倍的数量在增长(图 2)。综合国内外空间科学天、地基平台的观测数据,空间科学年均数据生产率超过 EB 量级,从数据规模和体量角度来看,空间科学迎来了大数据时代。

<   1   2   3   4   5   6   7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