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力 助雄安新区建设目标实现

发布时间:2017-12-15 20:04:22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葛全胜 杨林生 等  |  责任编辑:马骅
关键词:雄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压力,调控与提升对策

未来发展情景与资源环境压力模拟

条件设置

依据雄安新区定位,参照沿海先发先进城市的标准,以人口规模 300 万和 500 万为目标值,在土地适宜性评价和洪涝灾害模拟的基础上,建立如下基本假设,开展多尺度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模拟。

根据非首都功能集中承接地的功能定位,新区未来人口和产业主要集中在非农产业,人口机械增长全部来自区外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区内原有农村人口将在新区建设的推动下逐步城镇化。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新增城市人口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为 100 平方米。初期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大,工矿交通用地面积在最初 10 年按 20% 速度增加,第二个 10 年降为 10%,第三个 10 年降为 5%,此后保持不变;农村居民点面积随农村人口城市化逐步减少;未来新区产业用地规模约占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 20%。

建设用地布局优先考虑土地适宜性,按土地适宜程度从高到低依次开发。土地适宜性评价综合考虑土地利用、地块高程、洪涝风险、交通通达性等因素。

针对区域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问题,新区产业选择偏向低耗水或节水工业,现有耗水型工业逐步退出,可能造成区域水环境污染的皮革、造纸、化工、有色冶金等行业逐步退出,工矿用水总量基本保持不变;城镇用水(含生活和城镇服务业)参照北京市用水标准;农村生活用水控制在人均 100 升/天的标准;农业用水随耕作面积而变;生态用水基本保持不变,充分利用中水。

根据新区建设目标,未来新区以高端、高技术、绿色环保产业为主,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效率达到同类地区的产出水平。

模拟情景 1:人口 300 万

模拟结果显示:

当人口规模达到 300 万时,雄安新区核心区人口预计达到 250 万人,城镇建设用地需求 485 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占区域土地总面积 31%,其中产业用地 100 平方公里,区域资源环境系统从目前以农业系统为主体转变为以城市为主体。

城镇生活用水需求达到 5 亿立方米/年,农村生活用水需求下降至 0.14 亿立方米/年,工矿用水基本保持不变,农业用水需求降至 2.14 亿立方米/年,总用水需求 8.11 亿立方米/年。

新区西北部、东北部将成为城市化区域(图11),传统农业生态系统减少 60%。当发生 100 年一遇洪涝灾害时,按国家基准地理高程估算,将有 1/3 建成区存在洪涝灾害风险(图 12)。

新区产业体系基本建成,有能力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滨海新区等形成分工合作体系,经济效率可望达到张江高新技术园区的水平,单位面积的年经济产出约 4 亿元/平方公里,年产出总量超过 1 900 亿元,成为推动京津冀经济转型发展的引擎。



1   2   3   4   5   6   7   8   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