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全球气候将继续变暖 发展绿色“一带一路”

发布时间:2017-10-07 09:59:53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谭显春 顾佰和等  |  责任编辑:马骅
关键词: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一带一路,绿色转型

 气候变化对我国中长期发展的深层次影响分析

全球气候变化使我国陆地区域加速增温,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

近百年我国陆地平均增温和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结果显示,近百年(1909—2011年)来中国陆地区域平均增温 0.9℃—1.5℃。增温幅度高于全球水平。到 21 世纪末,可能增温 1.3℃—5.0℃。中国沿海海平面 1980—2012 年期间上升速率为 2.9 mm/a,高于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2012 年海平面达到了1980 年以来的最高位。

中国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中国区域持续性高温时间发生频次、强度和影响面积在20 世纪 90 年代后由之前的略呈减少趋势变为显著增加趋势。2013 年,全国 43 个市县的日最高气温超过 40℃,53 个市县出现极端高温天气;中国极端强降水日数、极端降水平均强度和极端降水值都有增强趋势,极端降水事件趋多,尤其在 20 世纪 90 年代,极端降水量比例趋于增大。2016 年,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 0.6℃,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 55%。

冰川、冻土和海冰面积进一步减少。从 20 世纪60—70 年代至 21世纪初,中国冰川面积退缩了 10.1%,其中退缩程度较高的区域多集中在天山的伊犁河流域、准噶尔内流水系、阿尔泰山的鄂毕河流域、祁连山的河西内流水系等。约 92% 的冰川作用区存在不同程度的脆弱性,而且强度脆弱区和极强度脆弱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41%。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到 2006 年,中国冻土面积大约减少 18.6%,即面积由 2.15×106 km2 减少到1.75×106 km2;2012 年冻土面积可能仅为 1.59×106 km2

 随着气候变暖,我国农业、水资源、重大工程、生态系统、沿海城市及海岸带、人体健康及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面临严重威胁,气候安全风险不断增加

气候变暖导致部分作物单产和品质降低,耕地质量下降、肥料和用水成本增加、农业灾害加重,粮食生产安全面临挑战。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气候变化导致了小麦、玉米和大豆的产量下降,单产分别降低 1.27%、1.73% 和 0.14%。与气候基准期 1961—1990 年相比,如果不考虑 CO2 肥效作用,平均温度升高 2℃,小麦,玉米和水稻单产降低 10% 左右。气候变暖加快病虫的发育历程,提高其繁殖能力,据估计,年平均温度增加 1℃,中国农作物受虫害影响的面积将增加 96×106 hm2 次;气候变暖使得中国粮食自给率 95% 的目标下降了 0.4%,然而如果考虑到农业技术进步的适应能力,则中国粮食自给率可达 99.2%,基本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但是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生产成本会大幅增加,保障粮食安全的难度增大。

水域面积进一步萎缩,各流域年均蒸发量增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调水量较规划期减少,冻土区的青藏铁路路基退化,“三北”防护林的造林早衰现象加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调水量较规划期减少,未来汉江流域和海河流域丰枯同频的概率在 2010—2039 年、2040—2069 年和 2070—2099 年相比 1960—2000 年都略微升高 3%—5% 左右。21 世纪三峡库区降水量变化趋势为每 100 年增加 6.1%—9.7%;20 世纪 70—90 年代,随着气候变暖,青藏铁路沿线的冻土地温升高,年平均升高了 0.1℃—0.3℃。若未来 50 年内气温升高 1℃—2℃,年均地温高于 _0.51℃,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的路基将因此产生高达 30 cm 沉降变形,这将对青藏铁路工程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自然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问题。如河(湖)封冻期缩短,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南北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海岸带发生侵蚀现象:1986—1996 年黄河三角洲面积平均减少 26 km2/a;2005—2010年上海崇明岛东滩潮间带湿地面积损失速率为 0.09—0.13 km2/a;1980 年以来广东沿海湿地损失超过 50%。

海平面上升进一步导致部分沿海国土损失,城市内涝灾害等现象进一步加剧。近年来,中国大中城市不断发生严重的城市内涝,灾情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和放大性的特点。2008—2010 年,全国 62% 的城市发生过城市内涝灾害,遭受内涝灾害超过 3 次以上的城市有 137 个,其中 57 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 12 小时。2016 年夏季的洪涝灾害波及全国 29 个省,8 000 万人受灾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 1 440 亿元。

气候变暖带来的热浪和高温,能使病菌、寄生虫更加活跃,损害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同时导致与热浪相关的心脏、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尽管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可能会因冬季的气温升高而降低,但夏季的高温热浪会提高心脑血管的并发趋势。据医学研究文献表明,呼吸系统是受气候变暖影响最严重的,其中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哮喘、过敏性疾病、传染病等方面。相关学者对气候变暖与死亡率变化做了多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热阈”的概念——当气温升高超过“热阈”时,死亡率显著增加。对上海的研究表明,高温是夏季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仅 1998 年,上海就经历了4 次严重的热浪(7月8—20日、8月1—3日、8月7—17日、8月21日—23日),而热浪期间的总死亡人数可达非热浪期间的 2—3 倍。

因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明显的上升趋势。21 世纪以来,我国由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 1%,是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的 8 倍。1990—2013 年,年均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相比 1965—1989 年翻了 2.6 倍。

1  2  3  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