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全球气候将继续变暖 发展绿色“一带一路”

发布时间:2017-10-07 09:59:53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谭显春 顾佰和等  |  责任编辑:马骅
关键词: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一带一路,绿色转型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20 世纪中期以来,人类燃烧化石能源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很有可能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过去 130 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 0.8℃,海平面上升了19 cm;极地冰储量减少速度加快,近年来年均减少3 620 亿吨;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等长寿命温室气体的浓度为过去 80 万年来的最高值,分别比工业化前增加了 41%、160% 和 20%。对于中国,气候变化幅度则更加剧烈:中国陆地区域平均增温 0.9℃—1.5℃,幅度高于全球水平;冰川、冻土和海冰面积减少;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概率增加;近 30 年的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全球气候变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未来全球气候将继续变暖,控制温升不超过2℃已成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核心目标

气候学家们认为,与工业革命(人类开始使用化石燃料)前的平均气温相比,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超过了 2℃ 以上,那么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曾发表论文称全球变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东亚面临的风险最大;中国首当其冲,1.45 亿人口的居住地区面临威胁,而如果将升温控制在 2℃ 以内可将受威胁人口降至 6 400 万。为实现控制温升不超过 2℃ 的目标,《巴黎协定》与会各方承诺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不再继续增加,这意味着 2030 年 CO2 排放当量应从 2010 年的约 500 亿吨下降至 400 亿吨,大气中 CO2 浓度控制在 430—480 ppm。但假设各国自主贡献方案承诺的目标都能完成,2030 年 CO2 排放当量也将达 552 亿—559 亿吨,存在 152 亿—159 亿吨的减排缺口。按此趋势,到21世纪末温升幅度将达到2.7℃—3.4℃,负面影响显著增加,人类将面临更大风险。更为严重的是,若温升到或超过4℃,不仅会导致大量濒危物种灭绝,且发生范围广、影响大的极端气候事件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

 在全球变暖基本科学共识的前提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也提出当前研究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2000 年后,全球升温趋缓。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气候的周期变化抵消了部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并继续使气温在 2008 年后缓慢变化,这意味着自然因素对气温的影响至少为 25%。尽管数值模型预测气候系统变化的能力大幅提升,但仍有较大不确定性。如大气温度对 CO2 浓度的敏感性问题一直未有定论,CO2 浓度倍增后气温将上升 2℃—2.5℃ 只是多数模型预估结果的平均值,有待进一步科学验证。气候系统变化的复杂性导致了科学认识手段只能建立在有限理性之上,加之研究关注这一领域的学者来自不同的学科,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对气候变化中的很多问题的认识不确定,因此对相关结论各方面认识难免有所不同。

 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全球的减排利益格局并未根本改变,但未来发展中国家义务将不断攀升

美国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国。退出《巴黎协定》后,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预测,美国未来每年的碳排放将会比奥巴马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目标多增加 9 亿吨,仅该增量就超过了德国的排放总量。另一方面,协定中规定的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的 1 000 亿美元的转移支付,恐较难实现;在无经济激励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节能减排效果恐大打折扣。这样,随着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经济体碳排放量的迅速增加,其减排的义务和压力也在不断增加。虽然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对全球减排信心及努力带来负面影响,但在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及潜在减排主导力量并未变化。考虑到历史责任、发展阶段和承受能力,除了切实完成各国自主贡献,我们更应该考虑超越《巴黎协定》,进一步提出各国社会经济转型及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创新发展模式和全球气候治理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可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促进全方位的国际合作和建立以人均碳排放长期趋同为基础的责任分担机制,为应对共同危机提供更多的全球公共品。

1  2  3  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