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负面影响的正能量
普遍而言,国际社会看重美国,希望美国能够担当起“带头大哥”的作用,与国际社会一起,推进“巴黎气候进程”;对于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人们普遍表现出失望、无奈、困惑,甚至愤怒,但人们所担心的5个负面影响也正是 5 个正能量所在,对推动《巴黎协定》更加有力。
对国际政治意愿动摇的担心
《巴黎协定》谈判中,中美几度联手,发表联合声明,共同提交批准文书,表现出强有力的国际政治引领作用。尽管美国在《巴黎协定》排放格局中的地位相对于“京都时期”有所弱化,但还是历史累积的温室气体第一排放大国、当前乃至于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第二排放大国。美国在经济上和军事上的绝对强势地位,也不是其他经济体可以简单挑战的;美国的技术优势,在全球处于总体的领先地位。因此一旦美国表现出动摇,人们自然认为这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政治意愿的弱化。
在气候变化谈判中,美国是“伞形集团”的“首席代表”,那么“伞形集团”其他成员国(如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是否也会如同“京都气候进程”一样,步美国后尘?在 2017 年 5 月的 G7 峰会、6 月的 G20 峰会上,关于气候变化和《巴黎协定》,与会国形成泾渭分明的 6 对 1、19 对 1 格局,美国的“特立独行”,并没得到任何“盟友”的点赞和参与,表明美国退出的孤立和世界团结推进“巴黎气候进程”的状况。
对气候资金缺口的担心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资金,发达国家可以自筹或依靠市场,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欠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低,气候脆弱性强,资金内生能力弱,资金对外依存度大。一旦美国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明确退出,《巴黎协定》所预期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缺口,必将阻碍“巴黎气候进程”。应该说,这一担心是现实的,真实的。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表示出资 200 亿元人民币开展南南气候合作,美国出资 30 亿美元。客观地讲,相对于人均收入不及美国 1/5 的中国,美国的贡献并不算多。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增加资金的意愿和能力均大幅下降。尽管中国表现出强有力的资金承诺,但是,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国内尚有数以千万计的绝对贫困人口,社会保障程度远低于发达国家,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严重,尚不具有弥补巨额资金缺口的能力。
然而,如果换一种视角考察一下,会发现资金本身并没有那么重要。1992 年巴西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发达国家表示其国际发展援助支出不低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 0.7%。事实上,除了极少数经济体量较小的北欧国家外,体量较大的发达国家没有一个兑现其政治承诺。中国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并没有依靠多少来自发达国家的援助。而且,即使是气候变化资金承诺兑现,也不可能满足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巨额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特朗普的退出,正好给了犯有“资金依赖症”的国家和人们一记猛棍,使他们开始认同“丢掉幻想,脚踏实地,撸起袖子,行动起来”。
对美国不作为的担心
美国经济体量大、人均碳排放高,如果美国不采取减排行动,必然会对“巴黎目标”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事实上,特朗普不仅拒绝提供支持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对美国国内的减排,也废除了许多积极政策,减少了联邦政府的经费支出。影响是显然的。
然而,如果我们实际考察美国的历史与现实,担心自然会消解。从历史而言,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后,实际上仍然在低碳的道路上前行,总量和人均水平均处于下降通道。美国从 20 世纪 90 年代的人均碳排放二氧化碳超过 20 吨/年,已减少到 2016 年的人均不足 16 吨/年。这一趋势是必然的,不会因为简单的某些政策调整而终止。从现实而言,低碳是大势所趋,是竞争力所在。美国的地方政府和企业部门不可能主动放弃其优势的竞争地位。从对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的反应看,许多美国地方政府和企业表示仍会继续低碳行动。
对可能滞缓低碳技术进步的担心
研发投入具有时滞效应,也具有不确定性。因而,许多国家在财政预算中拿出一定比例的额度,用以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和补贴。例如风电、光伏发电的上网电价、纯电动汽车的补贴、低碳建筑的政策优惠等,对于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良好效果。如果美国联邦政府消减支持研发的财政投入,则可能滞缓低碳技术的演进。
但从某种角度上,政府的财政投入,多“有心栽花花不活”,而企业的自主研发,则“无意插柳柳成荫”。美国的特斯拉纯电动汽车,并不是靠政府财政研发投入推出的。《巴黎协定》目标所给出的巨大的市场预期,已经形成一只巨大的“看不见的手”,指挥着投资商、企业家和社会,大力投入低碳技术。
对全球气候治理领导力缺失的担心
冷战结束后,美国一国独霸的单极世界给国际社会造成一种心理预期,“国际社会需要美国的领导,需要美国主持国际事务。”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等世界经济组织中,美国的话语地位显然是强势的。美国在 2016 年 10—12月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储备升至创纪录的 5.05 万亿美元,占比为近 64%。同期欧元占比 19.7%,日元 4.2%,人民币占比为略高于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票权:美国 16.77%,德国 5.88%,英国 4.86%,日本 6.02%,中国 3.66%,沙特 3.16%,印度 1.89%。
人们在意美国,是因为美国的强势。但是,这种格局在变化。世界能源的消费格局中,美国从 20 世纪 70 年代占世界总量的 29% 到现在的 16%;美国占世界总产出的份额,也从 20 世纪 60 年代的 40% 下降到 2016 年的25% 左右:处在下降通道。而同期能源消费占比,中国则从 7%上升到 23%,占世界总产出的比重也从不足 5%提升到16%左右。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的地位,处于上升通道。这样,不论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是否已做好准备,都被推到了全球治理的前台。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虽不可能取代美国,但与欧盟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也会表现出责任担当,不会让“巴黎气候进程”停滞不前,更不会自行终止“巴黎气候进程”。针对特朗普要重新谈判的表示,欧盟主要国家领导人一口回绝,绝不重新谈判,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立场坚定,维护《巴黎协定》。因而,国际气候治理架构会进一步强化而不是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