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丝路"构建地球大数据应对"一带一路"挑战

发布时间: 2017-05-04 16:59:11  |  来源: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邱玉宝 李新等  |  责任编辑: 刘芳奇
关键词: 一带一路,大数据,进展

HiMAC观测现状和变化研究影响

冰川动态变化

高亚洲山区(HMA)的冰川退缩备受关注,但监测结果显示其变化特征从东到西具有系统性差异。在过去60年间,东部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冰川面积变化率一直保持不变。印度—喜马拉雅—喀喇昆仑岛的冰川表现为主要的物质亏损。其变化所带来的冰川湖爆发的洪水也加剧了对社会的危害和影响。

目前对于印度—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冰川变化趋势以及其在下游水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方面的研究较少。由于具备频繁观测及多光谱能力,空间观测已成为一种有效和高效的方法,支持高山区信息服务能力的构建;如利用光学和雷达影像,可以实现较大范围冰川区域运动特征的连续监测

多年冻土退化

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从青藏高原低纬度高海拔多年冻土区到北方寒区,多年冻土在厚度、分布和热稳定性等方面在近几十年来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着严重退化。

目前对于多年冻土的观测仍然是不足的,传统的观测费时费力,而基于空间的地球观测则有可能在多年冻土监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基于多源遥感观测的多年冻土热稳定性退化评估表明,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热稳定性发生了显著退化。

基于遥感方法的多年冻土制图可以支持多年冻土区工程规划设计、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在“一带一路”地区提供高时空分辨率信息服务,为DBAR作出贡献。

积雪变化

中高纬度气温正以高于全球平均升温速率增加,导致了北半球陆地季节性积雪在范围、持续时间以及规模的减少和波动,并已超过气候预测。此外,积雪融水是河流的重要补给,最终影响高原的生态系统。

最近的研究表明,西藏高原东部地区在冬季和春季的积雪面积和持续时间一直在下降,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北地区原位雪深观测则呈略有增加的趋势

HiMAC地区仅有为数不多的积雪测量站点,积雪遥感监测可用以较好地填补这些空白,而青藏高原地区大量的云层和浅雪带来了新的挑战,但新产品会对这些影响有所改善。此外,新卫星观测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能力,如青藏高原积雪观测项目(SOTP)的实施,形成了高原区大量的卫星遥感数据产品。这将有助于“一带一路”地区和北方寒区水和气候变化的认识。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