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2.0 引领新型全球化

发布时间: 2017-04-18 17:48:42  |  来源: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王义桅  |  责任编辑: 刘芳奇
关键词: 一带一路,新型全球化,全球公域,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的合理、合法到合目的性何在?

另一个困惑来自理论上。西方人在听完笔者的演讲后,常提出“你能不能用通俗的理论说清楚?”“道”他们听不懂,例如用经济发展理论、地缘政治理论、国际关系理论等。但是,中国任何一种理论都没有办法表达“一带一路”。如果要有,一定是大理论,是什么呢?

我们提到“一带一路”,首先有时间的维度,是基于2000多年的“丝绸之路”的复兴,这带来了一定的合理性。其次,从空间角度来讲,我们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并非推翻原有的国际架构、国际安排和国际秩序,这是有合法性。那么,能不能有康德所说的合目的性呢?因为就自身来说,“一带一路”讲求和平、包容、普惠和均衡,但是事实上能做到吗?这是善于理性思辨的西方人一直考究中国的,即“你说得好听,你能办到吗”?如果我们不能让人家信服,说理的透彻性就不够。

跨学科的包容体系:人类命运的相通

东西方彻底打通之后,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面,我们要跳出近代以来西方给我们留下来的细分科学,包括:知识架构、思维方式以及理论体系。事物本身是非常综合一体的,原来的细分化的西方理论很难解释多学科、跨学科的“一带一路”。 

《三国演义》第一句话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所谓的民族国家,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将国家越分越细,“一战”前夕才4050个国家,“二战”时60多个国家,到今天200多个国家。2016年,笔者去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会议主席说了一句话:“在欧洲只有两类国家,一类是小国,另外一类是还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小国的国家。”德国舆论说,中国开了一个9000万人的大公司,带动14亿人民全面奔小康,现在还带动44亿人民搞“一带一路”。跨国公司在跨越国界,到了竞争和创新的阶段,必须要合,就遇到了弊端。因此,在欧洲,最欢迎“一带一路”的就是中东欧的小国,例如拉脱维亚,它太小了,必须要实现互联互通。反过来讲,今天中国能够搞“一带一路”,首先感谢秦始皇——从公元前221年,“书同文,车同轨”,大一统一直到今天。笔者在布鲁塞尔工作期间,与欧洲议会的议员德瓦交流,他认为欧洲一体化历经60多年,实际上还不如秦始皇的功绩,欧盟内部至今有28个成员国,有24种国家级的工作语言,书不同文,车不同轨,而且现在到英国还要换方向盘等,非常麻烦。

再从历史上来看,葡萄牙和西班牙,大航海时代第一和第二个崛起的大国,它们把地球分为东半球和西半球。轮到荷兰崛起时,它想:葡西两国把地球瓜分光了,我怎么办?因此16世纪荷兰出了一个著名思想家格劳秀斯,他认为西葡分的是陆地,而海洋是公共的,所以提出《国际海洋法》,促成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17世纪的世界就是荷兰的世纪。但是他没有直接挑战陆上理论,而是提出更新的理论。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我们提出“一带一路”,是在挑战西方的秩序吗?我们的理论依据就是:这个世界本来是通的,这个“通”就是命运相通,即人类命运共同体。

超越“线性赶超”“工业化必经阶段”等现有思维

用“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解释一些困惑。

麦肯锡2015年发布报告(图1)说,世界经济中心从东方不断转移到西方,第一转折点是1735年,雍正驾崩后乾隆继位,东方转向西方;“一战”“二战”后,从欧洲又转移到美国;而2001年到2025年,西方人预测,中国把1000年世界经济中心转移的势头掰回来了。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全面拥抱全球化,而2025年被预测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按赶超理论,今天中国的GDP是美国的70%,而人均GDP只有美国的1/7,以此速度赶超,怎么不让美国人害怕?但是现在问题来了,如果全球化本身就面临“逆全球化”,世界本身在显示不确定性,简单的“线性赶超”逻辑是否要遭遇混沌的不确定考验了?  

人类历史的分水岭即将来临。麦肯锡公司的世界经济长周期预测:“世界经济中心千年后回归东方”。



图 1 世界经济长周期 

该模型指出,宋朝以后,世界经济中心从中国移至欧洲,后来又移到美国,2025年回归中国,可谓世界归位。世界经济中心东移最快的时期就是刚刚过去的20002010年。人类在20002025年将迈出了过去近一个世纪(18201913年)的步伐。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