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海外园区建设现状
我国海外园区建设缘起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企业开始探索海外园区建设经验,如:1999 年海尔集团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卡姆登市(Camden)兴建了工业园;2001 年我国企业在巴基斯坦兴建拉合尔工业园;2004 年在阿联酋的迪拜兴建了名为“龙市场”的贸易中心;2004 年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设立了天津美国商贸工业园。为解决我国与相关国家不断上升的贸易逆差问题,2005 年底商务部开始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建立海外园区,“抱团走出去”。2006 年,商务部出台《境外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基本要求和申办程序》,正式启动了鼓励扶持企业建设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工作。2008 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同意推进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意见》,标志着通过海外园区建设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随后,商务部先后颁发了《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确认考核暂行办法》和《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确认考核和年度考核管理办法》。
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外园区的分布与类型
近年来,面对全球经济疲软、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的环境,在国家政策鼓励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我国海外园区建设的重要区域。截至 2016 年底,我国在 20 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 56 个已建和在建境外经贸合作区,已吸引 1 082 家企业入驻,累计投资 185.5 亿美元,总产值达到 506.9 亿美元,在我国所有合作区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 72.72%(合作区数量)、71.09%(入驻企业数量)、76.68%(累计投资额)和72.13%(总产值)。其中,已有 20 家合作区通过商务部确认考核,这些园区主要集中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巴基斯坦和匈牙利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以及柬埔寨、泰国、越南和老挝等“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
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建立的海外园区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能矿资源和农产品加工型领域。制造业海外园区,如白俄罗斯明斯克中白工业园和印度(浦那)中国三一重工产业园,多建立在工业基础和产业配套良好城市区域;劳动密集型加工园区,如巴基斯坦(旁遮普)中国成衣工业区和孟加拉达卡服装和家电产业园区,则主要依托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区域建立;能源资源加工产业合作区,如巴基斯坦瓜达尔能源化工园区和中哈阿克套能源资源深加工园区,则建立在口岸和能矿资源富集区;而农业产业合作区,如华信中俄现代农业产业合作区,则依托自然条件和农业基础优越的区域建立。目前,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的海外园区正在开始向更加多元化和高级化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包括商贸物流园区、科技合作园等诸多形式。商贸物流海外园区有波兰(罗兹)中欧国际物流产业合作园、白俄罗斯明斯克商贸物流园和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中国商贸物流园;而依托科教文化中心建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区有莫斯科(杜布纳)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园区和圣彼得堡信息技术园区等。
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外园区建设的推动力量
除了中央政府和国家部委之外,我国各地方政府也成为合作区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如辽宁省目前已推动本省企业建设或参与建设在俄罗斯、白俄罗斯、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 10 个合作区;浙江省牵头建设了 3 家国家级合作区(泰国泰中罗勇工业园、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和越南龙江工业园),以及 3 家省级合作区(乌兹别克斯坦“鹏盛”工业园、越美(尼日利亚)纺织工业园和塞尔维亚商贸物流园);江苏省推动建设的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是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样板工程;山东省牵头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中有4家通过商务部考核,位列全国首位。除此之外,新疆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与哈萨克斯坦阿克套海港特别经济区签定经贸合作协议,在哈萨克斯坦曼吉斯套州阿克套海港特别经济区建立“中国工业园”。
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外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逐步推进,我国在沿线国家建设海外园区取得巨大成效,帮助我国企业实现“集体出海、抱团取暖”,增强了应对风险的能力。然而,在这些成绩的背后,也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1)缺乏具有战略性、系统性的规划,存在“急躁”。国内某些地方将“走出去”指标化,出现了一些盲目鼓励企业创建境外产业区的苗头。(2)由于我国目前缺乏“外保外贷”和“外保内贷”等服务,境外资产在国内获得贷款难,加上园区建设周期相对较长,先期投入较大,企业主要通过出租土地和厂房、物业、公共设施开发以及提供服务等方式盈利,大部分园区开发企业面临融资难。(3)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时间并不长,人才储备不足,加之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融入本地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