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0万人
脱贫攻坚更加注重实效
解读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主任范小建委员
采访人:本报记者 顾仲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这是一个底线目标,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体现出党和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范小建委员说,目前全国还有4300多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每年至少要减少1000万人以上。
去年全国贫困人口减少1240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范小建分析,当前剩下的贫困人口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更加集中在连片特困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因病致贫人口、老年人的比重越来越高,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劳动力或缺乏劳动力的贫困人口比重越来越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30%以上。“实现今年减贫目标,需要政策继续发力,综合施策。”范小建说,一方面要抓好现有各项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要把连片特困地区的发展与精准扶贫的措施结合起来。下一阶段的扶贫工作要更突出重点,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区域攻坚的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力度;把贫困村作为脱贫攻坚重点,帮助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把重病人群、长期病人等特殊贫困群体作为重点,加快脱贫步伐。
脱贫重数量更要重实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最严格的评估考核,严肃查处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范小建认为,这要求提高各项扶贫措施的针对性,缺什么补什么,做到真正补短板,而不能搞“锦上添花”。
“完成年度减贫任务,还要处理好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的关系,处理好减贫与返贫的关系。”范小建认为,不要因为政府签了军令状,就忽略了群众的主体地位。扶贫举措要注意长短结合,把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提高发展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脱贫的稳定性,减少返贫。
1100万人
就业目标四年首次上调
解读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代表
采访人:本报记者 丁怡婷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这是就业目标自2014年以来首次上调100万人。经济增速放缓,就业目标反而提高,为啥挑战更高难度?
“就业是民生之本,这体现了政府更加重视就业的导向,可以说是自我加码。”郑功成代表认为。
1100万人的就业目标高不高?“去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人,连续4年超过1300万人,实现今年的目标应当没问题。”郑功成分析原因,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总量依然很大,这是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基础。另一方面,就业对GDP增速的依赖在弱化,但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依赖在增强。“服务业对就业的容纳能力很强,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51.6%,并且进一步提高,就业空间会越来越大。”郑功成说,加上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完善,小微企业减税降费、负担减轻,就业有信心保持稳定。
积极因素可期,压力不可低估。郑功成认为,当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尤其体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上。“2017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795万,将再创历史新高。虽然这个群体的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但很多人对自己的岗位并不满意。如何加强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诉求相匹配很重要。”
此外,2016年去产能过程中安置职工72.6万人,今年大约还需安置职工50万人,这部分群体的就业任务依然繁重。郑功成认为,要着重对这个群体进行再就业帮扶,做好社会保障服务,鼓励其转岗就业和创业。也要鼓励企业优先录用安置职工,实行公益性岗位托底等措施。
“就业既要重数量,更要关注质量。”郑功成说,当前新业态不断涌现,拓展了就业空间。但与传统行业就业不同,新业态的就业存在流动性强、社保不规范、劳动保护不完善等问题。完善符合新经济新业态用工特点的就业、社保等规定,健全新业态就业服务体系,是今年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